慈善教育的宗旨是育德树人,“日行一善”社会实践活动是陕西教育活动的丰富内涵,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参与到慈善公益活动中,用“爱”塑造学生的心灵,用“善”培养学生的行为。近几年来,各校在上好慈善文化课的基础上,普遍开展了学生慈善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纵观全省慈善教育实践活动,有以下几个特征:
——从课堂到实践。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入,从2013年开始,各项目学校开展“日行一善”主题实践活动,举办慈善主题班会、写慈善故事作文、组织慈善征文评选、举办慈善文艺活动。倡导学生每天在校做一件帮助同学、净化校园的小事;在家做一件帮助父母、孝亲敬老的善事,在社会做一件服务他人、文明礼貌的好事。“弯腰工程”“一元捐”“一张贺卡”从细节做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实践。搭建了健全学生人格的大舞台。榆林市项目学校持之以恒开展“学雷锋·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学生每年做好事近千万件,中央文明办亲临学校观摩指导,该市实验小学连续四年开展慈善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善款结对帮扶市特殊学校学生。临渭区教育局为中小学学生配发7万册“日行一善”记录本,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品行档案。据统计,全省项目学校学生“日行一善”做好事每年数以亿计。
——从校园到社会。2014年后,“日行一善”主题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项目学校师生们利用节假日走出学校开展扶贫济困,扶孤助老、环保卫生、疏导交通等各类慈善公益活动。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在浓浓的爱心熏陶下,从善的接受者变为输出者和传播者。临渭区“9·5”慈善日和“9·9”公益日活动中广大教师及家长慈善扶贫捐赠60余万元;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支教扶贫捐赠图书、教育设施价值400万元;西安市未央区、长安区在敬老院、老年公寓建立了慈善教育实践基地。在各项目学校中开展了“奉献爱心 擦亮西安” 和“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 活动,组织学生到街区道路擦洗护栏、捡拾烟头垃圾。汉中市项目学校以“爱在行动中成长”为主题,开展“胸有善心、口有善言、眼有善景、手有善行”的“四有”实践活动。宝塔区四中学生做好事每年收到感谢书信8000余封。
——从学校到家庭。2015年以来,省慈善协会、教育厅将“废旧衣物一张纸,节俭环保献爱心”行动纳入“学校慈善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将家中的废旧衣物、纸张捐赠到学校。临渭区中小学在校设置废旧衣物回收箱110个,回收衣物160吨,废旧纸张变卖收入8.6万元;全省项目学校捐赠废旧衣物近1300吨送省慈善协会“爱为宝”生产线加工,废旧纸张变卖收入近百万元。
——小手拉大手。在慈善教育项目学校,普遍形成了小手拉大手、行善献爱心的社会现象。榆林市项目学校开展校内助学活动,学生回家动员父母献爱心,累计向600名贫困高中生和160名贫困大学生募捐102万元。不少学校学生拉家长参加学校慈善讲座和慈善公益活动。延安市城区五所项目学校1300名家长参加了学生志愿服务队。
——扶贫帮困。各项目学校力所能及地开展了各类扶贫助学捐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项目学校师生及家长扶贫捐赠1000多万元,资助校内外贫困家庭5000多个,资助贫困学生近万名。延安项目学校教师和家长扶贫捐款100余万元,吴起县第三小学教师成立了慈善助学志愿队,资助贫困学生38名。汉中市11个县区项目学校普遍开展为本校贫困学生捐款活动。榆林中学、第十中学师生每年开展“慈善一元捐”,年捐款8万余元扶助社会贫困家庭。宝鸡市渭滨区经二小学师生捐赠1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延安项目学校为一名患癌症学生捐款14.84万元。
——志愿服务。延安宝塔区四中每周六上午出动7000多名师生到延安街道打扫卫生,去年志愿服务32万工时,荣获“全国德育实验学校”;临渭区156所中小学校组建师生志愿服务队,每月各志愿队走出校门开展两次志愿服务活动。全省项目学校5000多支志愿服务队,数百万师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学校普遍在校内建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儿童之家”,省慈善协会募集善款3500万元以“儿童之家”“慈善筑巢”“关爱花蕾”项目为载体予以扶持。项目学校在“儿童之家”设立了图书角、心灵驿站、亲情连线,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和心灵慰藉。在常态化开展关爱活动的同时,慈善组织、教育部门联系社会爱心企业、人士对口帮扶,2015年以来,全省项目学校启动了城乡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的“暖冬行动”,为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募集善款1000余万元,送去了崭新的棉衣、棉帽和棉鞋等物品。渭南市实验小学教师马婉秋发动朋友募捐3000元设立了助学基金,奖励和资助留守儿童。
为了检验教育成果,从2013年开始,各级教育部门、慈善机构每年联合组织开展一次以“善行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日行一善”演讲竞赛。在各项目学校举办演讲比赛的基础上,县、市组织复赛,省上举办决赛,三年来各级开展演讲竞赛数万场次。如今,慈善教育项目学校数百万师生 “日行一善”已成为三秦大地一道亮丽的慈善风景线。
图为榆林星元小学开展“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张蓓蕾 摄
项目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抓起、从娃娃抓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随着《慈善法》的颁布实施和党的十九大的召开,目前我们的慈善事业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救助,已从传统的物质救助转变为物质救助与立德育人、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大慈善。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元素。对于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陕西慈善组织联合教育机构、学校在中小学校开展慈善教育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等方式树德育人,是慈善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大实践。传播慈善文化,树德育人,参与社会治理将成为新时代赋予慈善事业新的使命。(赵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