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图说新闻
守护幸福晚年,养老服务持续健全
2022-08-24 09:08:01    慈善公益报

编者按:

  养老服务关联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福祉。10年来,我国养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据民政部消息,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养老床位总数比2012年底的416.5万张翻了近1番。

  10年来,我国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老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得到了满足,一张张笑脸,一声声称赞,就是对养老服务的最大肯定。


 

福利救助保障持续提高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楚璐璐)让所有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老年人福利救助保障方面,2012年至2021年,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综合补贴分别惠及3069.5万、447.9万、78.9万、70.2万老年人;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1419.9万名老年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371.7万名老年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盐津县养老院老人观看建党百年庆祝活动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十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先后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以及广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

  “稀奇稀奇真稀奇,拿人鼻子当马骑。打一日常用品。”“眼镜!”在广西南宁市五象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大学里,一群老人正在兴致勃勃地猜谜。乐在其中的吴奶奶笑呵呵地说:“在养老院里,我日子过得很舒心。”

  刚入院时,因为罹患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吴奶奶手脚关节变形,常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针对吴奶奶的情况,五象养老服务中心为其提供了全面健康养老服务。护士长黎海连说:“我们运用针灸康复治疗等方式,缓解老人的病痛,教吴奶奶在床上借力自主翻身,解决了翻身起坐的问题。”

  如今,广西建成100个县级以上示范性养老机构、300多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28万个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高龄津贴惠及124.3万老年人;超过18万特困老年人纳入政府供养范围……建设更为宜居康寿的广西,成为壮乡儿女的共识和行动。

  另一边的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不断加大困难群众帮扶,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作为根本出发点,社会救助的准确性逐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市有651515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1543人被纳入特困人员供养、11028人被纳入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150388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34864人纳入兜底保障对象,对22.24万“三类对象”实施重点监测,对“急难性”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40余万人次。

  晚饭后,孟德友围着花园散步。今年是他来昭通市昭阳区中心敬老院的第12个年头,由于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他被大家选举为“平安志愿者”,协同工作人员一起维护敬老院的治安。

  孟德友回忆起刚到敬老院时的场景:“当时我们来的时候周边还是一片荒凉,大家一起修建绿化带,这些树都是我们种的。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每顿都是三菜一汤,电视、空调、电梯都安装好了。我们的零用钱从过去每月的20元、5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月100元,真是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

  10多年时间里,孟德友经历了昭通对特困人群救助政策不断完善的变化,感受着在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幸福生活,见证了昭通经济社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加大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尚洛)这10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正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供给更趋优化。 2012年至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健全。

  以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医养结合的模式为例。走进位于秦皇岛海港区杜庄镇的光辉康养小镇,就听到养老公寓4楼的演艺大厅曲声悠扬。两位老人正在台上拉二胡,台下坐满了“银发”观众,满脸的幸福、祥和。老人们纷纷落落大方地上台表演,一首首老歌、老曲,勾起了在场每个人心底里的那份快乐。


重兴镇养老驿站里丰盛的午餐

  “由于我的工作原因,全国的好多养老中心我都去过,这个养老中心我特别满意,我5个孩子都叫我去他们那生活,我让他们等一等,在秦皇岛疗养一段时间再说。”韩久臣今年92岁高龄,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他兴致勃勃地诉说着来到这里后的感受。

  据悉,近年来,秦皇岛市先后成立了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分院,拥有国际水平的医疗机构在该市陆续落地。围绕“医、药、养、健、游”五大健康产业,北戴河新区引进“高精特专”医养机构,开发区引进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分院,昌黎空港园区也引进发展了相关产业……这些产业的融合发展,让秦皇岛市康养产业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是很多老年人所憧憬的金色夕阳岁月。这十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为补充、智慧为助推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在民勤,老有所养正逐步从“有保障”升级为“更完善”。

  “这里养老还能看病,还有伙伴一起说说话、唠唠嗑,确实很方便。”入住老人彭应石笑着说。

  在民勤县重兴镇上案村,养老驿站已经家喻户晓。中午,数十名老人围坐在宽敞明亮的餐厅里边吃边聊。午饭过后,老人们三五成群地结伴出门溜达,或到中心的休息室喝茶、聊天、看报……这里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难题,也让他们融入邻里大家庭。

  “目前,全县共有4家县级公办养老机构,1家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家养老服务驿站,2家民办养老服务中心。”民勤县民政局局长李世荣介绍说,依托县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全部具备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集中托养、居家服务,社区照料条件。县民政局还将以完善和保障养老服务为抓手,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形式不断优化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这十年,是做实做优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民生文章的十年,也是养老服务能力质量不断提升、形式不断优化的十年。

  近年来,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为期4年的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同时,指导各地围绕老年人需求创新服务形式,开展老年餐桌等服务,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还组织探索设置家庭养老床位,满足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需求等措施,都是国家层面对于养老服务的重视和努力。


91岁的刘云弟老人在接受日常健康护理以及实时健康监测

  从大病小病辗转城里的大医院,到前往家门口的卫生院首诊,这是近十年来健康长沙建设的丰硕成果。

  “小赵,辛苦你上门帮我家老头子理个发。”日前,根据预约信息,湖南长沙雨花区侯家塘街道广济桥社区优嘉居家养老服务站护理员赵丽珍,带上装有电推剪、剃须刀、电吹风等物件的橙色“百宝箱”,如约敲门进入尚林苑小区一户居民家中,为家中老人提供上门理发服务。

  在广济桥社区,老年居民所体验的这一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服务,让专业人员、设备和服务进家里、到床边,圆了不少老人“养老不离家”的心愿。

  近十年来,长沙以获批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和医养融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养老服务格局。

  十八大以来,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的实践以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江苏,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计划,让年近91岁的刘云弟老人既能保证必需的日常健康护理以及实时健康监测,又能避免去医院的路途奔波。这样细心周到的服务是如何落地的?

  刘云弟的家位江苏南京于鼓楼区玉泉路8号,家中安装了13处适老化设施:扶手、防滑脚垫、感应夜灯、智能门磁、水位报警监测等。

  “其中的报警系统都实时联网,可以了解老人的日常活动轨迹,确认老人健康状态。”北京西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韩雪介绍,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计划,会为老人每天提供至少一小时的护工卫生保洁上门服务,每周安排健康护理员上门检测血压血糖,每月安排一次家庭医生上门诊疗。“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让我们生活更舒心了。”刘云弟说。

  据悉,这十年,江苏探索开设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让养老机构、社区、居家老人形成了闭环,方便全天候照料老人,养老成本降至普通养老机构费用的1/3。

 


养老服务特色亮点


新疆社区养老服务更精准

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多亏了克拉玛依推进的智慧养老系统,让患有多种疾病、行动不方便的朱景芝养老生活有滋有味。

  朱景芝今年74岁,住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天山路街道油建北社区。家里卧室、厕所、厨房、客厅安装的智能设备,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可满足紧急求助、行动轨迹识别、突发状况感知、家人远程监控等需求。

  “只要感到身体不适,按下这个红色按钮,平台就能帮我叫救护车,儿女们也能立即知晓。”朱景芝指着床头的设备说。

  朱景芝老人随身携带着智慧老者卡,这张卡拥有定位、通话、一键求助、安全守护、社区服务、购买蔬菜粮油等多个功能。他还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遇到身体不舒服,家庭医生上门提供出诊、咨询、健康监测等服务。

  “我们积极构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大养老’社会化为老服务格局,形成以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各类功能设施为补充的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克拉玛依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办工作人员文娜说,依托相关养老数据平台,打造智慧养老服务网,为辖区2686名老人配备智能手持终端,定向输送服务资源,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更有温度。

  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市已有63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0个社区食堂、15个助餐点,覆盖全市所有街道社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带来的便利。
 

吉林长春市

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作为首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长春市始终把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公益创投、龙头组织发展项目,使居家养老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预计到2025年,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全面覆盖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将初步形成。

  以朝阳区首家社区助老餐厅——长春市和谐助老餐厅为例,它的成立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难题。社区居民马阿姨告诉笔者:“我儿子不在跟前,这个助老餐厅优惠还干净,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儿女也减轻了负担,也不用担心我们了。人一到老年做饭就觉得累,这多方便啊。”

  如今,类似的助老餐厅在长春市的很多社区悄然兴起,解决了居家养老人群的就餐难题。“助老餐厅”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助老服务,背后少不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植,通过各种减免措施,降低了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江西省让晚年生活

有所乐有所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江西省新余通过“党建+颐养之家”打造了农村居家养老民心工程,努力书写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余答卷,为描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贡献了新余力量。据不完整统计,目前,新余市已在414个行政村建成颐养之家736个,惠及1.2万余名老人,实现行政村和有需求老人全覆盖。

  在新余市渝水区城北街道颐养之家,“入家”老人一日三餐有人管、身体不适有人问、紧急情况有人帮、日常生活起居有保障。为确保老人们吃得好,各社区和管理处制订的菜单都有所不同,同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科学搭配食物,利用“爱心送餐车”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

  “这一农村养老新模式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困难,实现了农村党建和民生工作的双丰收,成为‘党得民心、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的‘三心’幸福工程,也为各地农村养老提供了全新模式。”新余市民政局养老科科长柳絮说道,新余市全面推行的“党建+颐养之家”的农村养老模式,可为70岁以上农村留守、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浙江“适老化”服务

便捷又暖心

  为破解“适老化”难题,十年来,浙江省全面梳理涉老高频服务事项,完善政策内容,优化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便捷暖心的人社服务。

  “我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法网上认证,年纪大了外出也不方便。”以前,碰到领取养老金待遇资格认证,家住金华市寺前皇社区的胡金凤总是愁眉不展。

  聚焦老年人办事难点,金华市打造领取养老金待遇资格“智慧认证”模式,通过数据比对实现“无感认证”。“系统每3个月自动认证,如果数据比对不成功,社区会上门服务,养老钱更有保障了。”胡金凤高兴地说。

  据了解,2020年12月底,人社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人社公共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浙江省各地进一步加快适老服务探索创新,嘉兴市打造长三角“敬老通”数字化改革应用,满足老人数字生活新需求,建德市在寿昌镇设置“社保易窗”服务站和代办员,实现业务“家门口办”。

  (本报记者彭益舟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