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图说新闻
广州汇聚“人人向善”的第三次分配力量 在助力共同富裕道路上使出“实招”
2022-01-17 08:55:39    慈善公益报

广州汇聚“人人向善”的第三次分配力量

在助力共同富裕道路上使出“实招”


广州市、区慈善会认捐2600个微心愿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 通讯员 王梦华)退休幼师坚持24年捐助困难家庭、7岁小朋友用压岁钱支援社区防疫、八旬低保孤寡老人省吃俭用积攒1万元帮助贫困儿童、品学兼优的爱心学子用奖学金设立个人冠名基金做善事……广州爱心市民们的善举并非偶然。自2017年广州启动创建“慈善之城”以来,秉承“人人慈善为人人”理念,积极探索城市慈善发展体制机制和路径模式,将市民喜闻乐见的慈善活动融入广府文化,推动慈善读本进校园,组织慈善家庭宣讲进社区、在市民“家门口”打造慈善空间、社区慈善捐赠站点等,多形式、多渠道激发市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让广州这座千年古城不断增添新活力、焕发新气象,城市“爱心GDP”指数(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位居全国第二。


2018年慈善读本进校园活动,小学生们一起为慈善打call

 

夯实根基 慈善机制改革创新

  “党建引领是航标,关系着全市慈善事业发展方向;体制机制是基础,为慈善组织自我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广州市以高质量党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去年开始实施“党建强,慈善红”行动、“红心向党、善心为民”党群共融专项行动,全市慈善组织累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超7200场,惠及群众超190万人次,推动慈善组织在慈善服务、惠民实效等方面发挥作用。在体制机制方面,广州自2016年《慈善法》实施以来,不断在慈善信托、慈善款物募用分离、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和培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先后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1余份配套政策文件。2021年9月1日,《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施行,将多项慈善领域中的探索成果以立法形式予以确立,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和进一步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作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目前全市共有慈善组织211个,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16个,备案慈善公开募捐项目955个,备案慈善信托项目18个,出现了在全国都凤毛麟角的由慈善组织作为单一受托人的慈善信托。


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

 

兜实保障 慈善服务精准有效

  慈善服务惠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州市大力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活动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2016年以来筹集款物超29亿元,有效发挥了慈善力量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广州34家慈善组织累计接收款物超3.18亿元,惠及医院、学校等单位3617家,帮扶困难群体和支援一线工作者、医务人员等约170万人次。深入实施慈善医疗救助和应急救助、困境儿童救助、血友病援助、肺癌高危人群免费早筛、“慈善赠药”等活动,11年来受益群众超10万人次,累计救助金额近10亿元。联动公益组织、医疗机构、爱心企业打造“珠珠救助——大病慈善医疗救助平台”,累计为近2万人(次)大病患者提供咨询、医疗资源链接、资金救助及心理支持等综合服务。开展“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从2019年10月启动至今,帮助21517户困难家庭实现“微心愿”,受惠困难群众54129人次。为积极响应“节约粮食”号召,广州以海珠区龙凤街为试点创新开展食品捐赠需求对接工作,将辖区内爱心企业捐赠的物品与辖区内100多名低保低收入、特困人员、困境儿童、边缘困难人员、孤寡老人对接,打开了“弱有众扶”与减少食物浪费“双统筹”的新局面。


社区慈善义诊活动

 

耕耘社区 慈善载体遍地开花

  广州社区慈善活动日渐增多。据悉,广州自创建“慈善之城”以来,持续推进“慈善标志”计划,在广州塔、海珠湿地公园等236个重点公共场所、公园、旅游观光景点设立公众参与度高的慈善标志,2020年更是在“慈善标志”的基础上推出“慈善空间”创益计划,至今设立超800个慈善空间,如广州图书馆慈善空间开展无障碍阅读活动助力残健共融、唯品会慈善空间定期举办“趣味足球体验营”关注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华润万家慈善空间为心智障碍青年就业赋能……此外,广州还实施“社工+慈善+志愿者”战略,近日出台了《广州市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目前全市有203个社区慈善捐赠站点,422个社区慈善基金设立在市民“家门口”,社工、志愿者们走街串巷、义卖筹款,社区邻里、店铺商家纷纷献爱心,累计超3000万元爱心善款在社区汇集。市慈善会连续两年开展“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出资230万元资助104个社区慈善项目。预计到2023年年底,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志愿)工作站、社区慈善项目将在社区实现全覆盖。

推实理念 慈善文化氛围浓厚

  《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规定每年9月为“羊城慈善月”,这也意味着广州市将慈善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将慈善文化列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体系。设计“善城广州”标识、吉祥物,谱写“广州慈善之歌”、《善美大湾区》等慈善歌曲,编印广州慈善读本《童心善本系列丛书》,出版20期《善城》,连续9年出版《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等,广州慈善文化不仅“有形产出”,还注重“有效参与”。慈善花市、慈善庙会、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华、善城汇爱、“慈善+运动”等慈善活动贯穿全年始终,将“人人慈善”理念通过丰富有趣的形式不断地传递给市民,“逛街行善”“运动行善”日渐成为广州市民的一种新时尚。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广州提出创建“慈善之城”至今,累计开展大型慈善活动20余场,筹集善款4000多万元,数百万人次参与。为了让“行善光荣得尊重”成为城市导向,还开展了广州慈善榜评选活动及寻找最美慈善家庭活动,通过弘扬和传播慈善故事,激发市民参与慈善的热情。


广府慈善庙会

 

做实监督 慈善环境清朗规范

  慈善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当“人人慈善”的氛围一年比一年高涨,公开透明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广州市制定《广州市慈善募捐行政执法工作指引》,坚持开展“清风促善行”活动,按照年度检查监督率不低于5%的标准开展慈善领域执法检查,及时处理举报投诉,依法作出行政处罚。打造“慈善之城 尽善净行”廉洁慈善品牌,连续5年举办广州慈善“公众开放日”活动,主动向社会公众“晒账单”。在全国率先成立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专业监督机构——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发布全国首个《广州市慈善组织监督审计指引》和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价体系,出版《广州市慈善资金监管实践与探索》书籍,提升慈善组织自律自治水平。开展慈善扶贫资金专项监管,成立专项工作组深入扶贫村,实地开展扶贫款项检查工作,委托第三方进行款项使用监督,确保款项专款专用、发挥作用。2018年,广州首创研发实施首个区域慈善指数体系并每年发布区域慈善指数报告,系统评价全市各区域的慈善事业发展情况,以评促建推动全市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不断缩小,各区慈善事业发展各具特色。

夯实平台 慈善行业共建共享

  2016年,广州市搭建广益联募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为广州本地、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公益慈善组织提供互联网募捐服务,在慈善项目规范性、可持续性及慈善组织自我造血能力上通过“一对一”指导、开展培训的方式积极对外输出赋能。目前超过422家组织入驻广益联募平台,发布全国各地慈善项目984个,筹集善款5.45亿元。2018年,广州举办中国善城大会,并携手20多个城市发起《创建慈善城市·广州行动》,成立国内首个“慈善城市发展研究基地”,为全国城市慈善事业提供理论支撑、政策参考和实践指导。2019年开始,携手湾区“9+2”城市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责任影响力暨公益慈善盛典,从对话交流、联合倡议及建立机制等方面推动湾区城市的慈善合作日渐紧密。2020年,中国慈善联合会人才培养基地在广州设立,并举办了为期5天的中国慈善联合会人才培训广州培训班,采取“理论+实践”方式,搭建具有特色的慈善人才深度合作平台,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专业慈善人才。


一路童行、乐在耆中——2020年福彩杯乐善骑行活动

本版图片由王梦华提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