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全国慈善会慈善工作巡礼·慈善工作者
用情怀书写慈善故事
—— 记杭州市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翁歆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她做过工人,当过老师,管过敬老院,勤劳、朴实、敬业、为民,是她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在三十余年的工作中,无论岗位变动,还是角色变化,她始终坚持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把最美的年华献给群众,用心血浇灌事业。她就是杭州市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翁歆。
图为翁歆在公益活动上讲话
“慈善项目是组织的生命基石”。杭州市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长期以来,沉淀了大量优质的项目,服务了众多的困难群众,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针对新形势、新变化,翁歆主要做了这两点:一是变革项目创制形式,推出“钱塘善晓”伙伴计划,联合其他优秀慈善组织,大力发展互联网募捐,与字节跳动、腾讯、支付宝等平台建立良好合作,统一行动,携手行善,打造品牌项目。主动寻求外部资源,与知名品牌、街头小店形成爱心联盟,共同设立慈善基金;二是迭代传统项目,厘清项目规程,细化颗粒度,增强与捐赠人、服务对象的交流,不断提升项目品质。
“担负起救火队队长”。 疫情、洪水、台风……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总会参与应急响应的身影。翁歆主动担当,第一时间建立工作小组,积极统筹各方物资与资金,第一时间对接、协调、调度,与秘书处同志一起落实好每一件“关键小事”。
人才是做好任何事业的关键,广视野、高素质、专业化、多层次的慈善公益人才是重中之重。借助市慈善基地,翁歆推动与混沌大学、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创益院”合作,开展“钱塘善才计划”,培养具备跨界商业与公益的人才。此外,她还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创新改革,推动了全国首个“慈善+公证”深度合作,引入区块链和公证工具,落地全国首单公证处作为监察人的慈善信托,并相继推出“钱塘善潮”“钱塘善雅”“钱塘善集”等一系列具有高识别度的钱塘善系品牌,与西冷印社合作艺术向善,推动慈善公园建设,在城市休闲中体味杭州这座温暖之城。
翁歆认为慈善工作需要向数字化发展,为此,她们开发了“慈善杭州”平台,与中央、省级、市本级的媒体深度互动,增加本地推广传播渠道。同时,通过与互联网平台、省内外机构合作,在微博、抖音、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参与公益直播,支持互联网公益慈善基地建设,增强总会社会影响力。
“慈善事业是青春不老的事业,大有可为。我愿以梦为马,在市慈善总会继续奉献,把总会建设成‘春天’,不仅自己开花,还为整个行业提供温度和营养,促进行业万紫千红、美美与共”翁歆如是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