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任乐晴)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人口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支稳步增长,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报告》指出,我国民生发展基础愈发坚实。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达140828万人,保持世界前列规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0岁,较2020年增加1.07岁,超出世界平均水平5岁。劳动力素质持续优化,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1年,比2020年提高0.46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力支撑。
就业与收入领域呈现“双稳”态势。202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73439万人,城镇就业提质扩容成效显著。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1%,较2020年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均值4.6%,下降1.0个百分点,累计帮扶515万失业人员再就业、163万困难人员就业。收入增长同步经济发展,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14元,较2020年增加9125元,2021—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5.5%,与GDP增速持平。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9%,快于城镇2.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恩格尔系数降至29.8%,较2020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多点突破”。在社会保障领域,2024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较2020年提升至3162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达670元,增长21.8%。教育普及程度迈上新台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2.0%、95.9%、92.0%,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846万人,构筑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医疗健康资源持续扩容,2023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23张、执业(助理)医师3.40人,分别较2020年增长11.9%、17.2%,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5.5亿人次,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事业与产业繁荣发展,2024年末博物馆数量达7046个,增长21.7%;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955元,较2020年增长67.8%,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7亿人,数字文化消费深入日常生活。
重点群体保障彰显“民生温度”。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2024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年均实际增长7.8%,快于全国农村0.9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速,2024年农民工总量达29973万人,44.5%的进城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社区活动参与率提升至38.2%。儿童健康与权益保障加强,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2.5‰、4.0‰,优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增至633个。残疾人保障兜底有力,867万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成122.5万户,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
人民安全感与生活品质“双向提升”。群众安全感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居民生活模式持续优化,家务劳动时间较2018年减少28分钟,每百户汽车拥有量达51.2辆,增长38.0%,耐用消费品加速更新。妇女与青年发展活力迸发,女性就业人员占比达43.4%,青年研发人员成为科研队伍增量主体,社会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