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彭益舟)致富笋、葡萄之乡、湿地经济……近年来,河南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挖掘特色产业,让小小产业释放出巨大能量,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个特色农产品从河南乡村走向全国市场,特色产业村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繁荣画卷。
特色产业 铺就村民致富路
近日,在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花刘村北侧的芦笋种植基地里,农户们忙着刨土、割笋,田间一派丰收景象。该镇发展芦笋种植已有多年,当前种植面积已突破1500亩,亩产约900千克,亩均产值达1.35万元,成为村民名副其实的“致富笋”。
据悉,近年来郏县将“一村一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除芦笋种植外,郏县还大力发展菊花种植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镇已种植野菊花等中草药3000余亩,建成标准化烘干车间2座,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1500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以上。
在许昌市,建安区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军王村更是以一张张“小饼皮”为支点,“摊”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别小看这个加工厂,一天就可以生产120万张各类饼皮,发往全国各地烤鸭连锁店和大酒店。”看着刚刚生产出来的色泽透亮、厚薄均匀的各类饼皮,军王村党支部书记刘志中自豪地说。
靠着严苛的质量管控和稳定的供货能力,军王村的饼皮在餐饮市场逐步打响了名气。“我们厂采取‘订单式’生产模式,客户稳定,订单充足。”裹然香食品厂负责人刘春良介绍道,企业正筹备新增6条生产线,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文旅融合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日前,第三届凤泉张门葡萄文化节张门会场在新乡市凤泉区耿黄镇南张门村自采葡萄庄园开启。作为“一村一品”的“金字招牌”,“张门葡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据悉,本届葡萄文化节迎来重磅升级,将会场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实现了从葡萄上市启幕到田园采摘体验,再到夜间狂欢氛围的完美联动。不仅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更拓宽了葡萄销售渠道,带动周边“甜蜜经济”升温。
无独有偶,今年来,平顶山市鲁山县赵村镇以“豫涧氧吧”为代表的民宿集群,坚持“品牌先行、运营前置”,精心打造河滨公园、沙滩营地等10个特色节点,形成“一核两翼覆盖、一村一品抱团”的活力版图。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难成气候。”赵村镇上汤村党支部书记徐双选站在焕然一新的美食街旁感慨道,“现在优化整合村级旅游资源,成立联合发展片区,真正实现了抱团取暖。”通过汇聚驻村干部、企业和返乡创业者等“五支队伍”力量,赵村镇引进专业人才深耕农文旅项目,培育特色产业经营主体50余家,精心打造“豫涧氧吧”品牌民宿10余家。
在河南大地,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一村一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小产品正在孕育大市场,小产业正在成就大事业,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不断被激活释放。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