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新时代青年群体与公益慈善事业
2025-08-13 23:11:39    慈善公益报

□   周秋光


  慈善公益报  公益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青年兴则国家兴,作为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青年已成为我国公益慈善领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参与公益慈善在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近年来,青年群体从公益慈善的新生力量快速成长为中坚力量。人人公益3小时、腾讯99公益日、蚂蚁森林、河小青等项目吸引大量青年参与,公益慈善日益成为青年群体的新时尚,已深度融入公民道德文化建设,焕发时代风采。

新时代青年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公益慈善对民间力量的重视以及现代公益慈善的全民参与使得公民在现代公益慈善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而其中青年群体是最朝气蓬勃、最激情参与的力量。青年由于涉世未深,社会公平感强、富有同情心,对社会特殊困难群体最有爱心。而现代公益慈善强调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组织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追求通过公益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青年更容易参与到现代公益慈善中来。概言之,青年群体的参与可以发挥出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成为激发全民公益慈善参与的“扩音器”。青年善于运用技术杠杆放大公益声音。互联网公益慈善蓬勃发展,众多有影响力的项目如“免费午餐”、壹基金温暖包、“长江有鱼”、一亿棵梭梭等,多由青年发起或通过网络广泛传播。青年的普遍参与和广泛号召,将这些项目推升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直接助推了全民公益慈善的产生。

  二是成为推动公益慈善专业化的“创新引擎”。青年善于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公益慈善的解决方案。现代公益慈善需要现代知识技术,青年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因此,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容易学习和使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尤其是与互联网、AI(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技术,有利于推动公益慈善的专业化发展。

  三是成为培育公益慈善人才的“孵化基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覆盖和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大多数年轻人在校时间较长,与现实社会广泛接触的机会不多,尤其对社会特殊困难群体的认知不够。青年通过参与公益慈善,得以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弥补校园教育与社会实践的间隙。近年来,大量青年正是在公益慈善实践中找到人生方向,转型为专业公益慈善人才,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公益慈善参与成为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人才成长的沃土。

新时代青年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现状和特点

  中国慈善事业从传统到现代,有着千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青年公益慈善经历了从临时性、短暂的爱心活动向长期性、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的发展,并且参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198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三里河建立中国总部和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设立项目办公室,为志愿服务事业带来新动力和新机遇。1983年,北京大栅栏街道签订的第一份“综合包户”协议开启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新模式。1987年,广东省广州市建立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拉开我国民间志愿服务事业的序幕。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期间,青年志愿者积极而广泛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198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2014年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召开,成为全国各地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相互交流学习的盛会。201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组织发起举办“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志愿服务文化传播、激发了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2016年,志愿服务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国家层面首个志愿服务条例,进一步推动了公益慈善、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目前,我国青年公益慈善参与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多元化。随着公益慈善组织数量的增加,参与公益的青年人数也逐年增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青年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从社区管理到大型赛事、从扶弱助困到卫生健康、从应急救援到文化传承,青年志愿者服务已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治理创新、文明进步、民生改善的方方面面,这支队伍日益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新风尚的践行者。青年志愿者的行为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据《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达2.32亿,实施了文明实践、阳光助残、环境保护、为老服务等多主题的1127万个志愿服务项目。

  青年群体参与公益慈善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主体性提升,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近年来青年群体公益慈善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越来越多,自发地参与、主动地发起成立社会组织的现象随处可见,且有广度和深度。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志愿者的招募,为青年志愿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了青年竞相申请担当奥运会志愿者的局面。同时,伴随我国相继举办世博会、亚运会、世运会等大型赛会活动,志愿者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会场、媒体报道中。

  二是组织化升级,从零散活动参与转变为组织化项目运作。我国的青年公益慈善参与最初主要是以组织青年参与一次公益活动为主,公益慈善活动的结束就意味着服务的完成。而当前已经突破了仅通过临时性的、零散的公益活动来实现参与的阶段,进入到主要通过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化项目运作进行参与的阶段。项目运作的内容既包括国家层面的大型公益慈善服务项目,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也包括社会组织层面的公益慈善服务项目,如北京河流守望者基金会开展“巡河宝”项目等。

  三是形式多元化,从单一服务到科技多元驱动。青年最容易接受新的公益慈善形式,而且他们往往是这些新的公益慈善形式的创造者。如“免费午餐”,借助微博、网络支付平台与新媒体的结合,使得参与微公益更为便捷。“巡河宝”“光盘打卡”等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识别上传处理,使得人人守护监督更为便利。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数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公益慈善的参与路径,人人、时时、处处、事事的参与氛围越来越浓郁,影响力越来越大。

新时代青年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制约因素

  尽管青年群体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社会公益慈善,而青年群体往往又多以热情参与,一旦热情消退,其对于公益慈善的投入和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因此,青年群体参与公益慈善目前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参与进行统筹管理的协调机制。多部门分头管理容易导致服务重复。当前我国的青年群体参与公益慈善是由不同的部门、组织分头领导,如共青团主要负责青年志愿者协会领导下的参与,残联主要负责与残疾青年有关的参与,还有文明办、社会工作部等单位均对青年志愿服务有管理。但是,在这些青年群体参与之间,没有相应的统筹和协调,从而导致参与“各自为政”、相互重复或是存在服务盲区,以致对青年吸引力降忯。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又导致参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引领,不利于参与的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对青年群体公益慈善组织的扶持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青年公益慈善组织的专门性的扶持政策。是否可以将青年创办公益慈善组织作为大众创业或自主创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强调了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尚有不足。2024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报告》显示,县域青年公益组织获政府资金支持比例仅为城市的21%。

  三是青年公益慈善参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人们往往将公益慈善参与联想到义务、奉献,理所当然地认为公益不需要激励,这种观念不是现代公益慈善发展的理念。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即使再有热情的人也会有失去热情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激励会使参与者无法感受自己的付出被社会认可,从而不利于公益慈善行为的持续推进。我国当前对公益慈善的激励主要是荣誉激励,是精神层面的,物质层面的激励也同样重要。

  四是网络公益慈善参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青年网络公益慈善虽然展现了青年人积极参与公益的一面,但是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得对网络公益慈善的监管变得困难。网络公益慈善作为新的参与形式,从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对其进行监管的有效机制。而青年的特点在于易受情绪感染,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可能使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利用青年对公益慈善参与的热情进行非公益慈善的事项,而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将会对青年的公益慈善参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厌恶和抵触的社会情绪。

  五是公益慈善教育与文化的缺失和不足。公益慈善教育是促进青年人参与公益慈善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普遍将公益慈善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公益慈善教育体系。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系中有思想道德教育而没有公益慈善教育,对公益慈善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公益慈善意识培养的缺位,这不但不利于公益慈善观念的传播,也不利于公益慈善氛围的营造。

  青年群体的公益慈善实践,其核心在于尊重主体性、强化可持续性、守护纯粹性,方能使青春力量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向善的澎湃动能。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的深度参与必将加速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现代化转型。因此,破除上述制约因素,拓宽参与渠道、完善参与机制、优化支持环境,大力促进青年群体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系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