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张迎迎)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许多老年人亟须深度的心理关怀。近年来,各地政府、社区、科技企业和志愿组织纷纷推出创新举措,构建起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心理关爱网络。
创新模式涌现 满足多样化需求
“豆包,我想看看桂林的山水。”80岁退休教师陶阿婆对着手机上的人工智能软件轻声说道。短短几秒钟后,屏幕上便呈现出漓江的旖旎风光。“真的蛮有意思!这画面和我儿子在桂林拍得差不多嘛!”这是日前发生在上海市浦东碧云颐养院的温馨一幕,也是上海“心理+科技”助老新模式的生动缩影。
近日,2025年“爱,在您身边”公益老人陪伴志愿活动正式启动。这项由上海永达公益基金会主办的活动,完成了从传统心理陪伴到“心理+科技”双轨模式的升级——通过创新性地将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与AI(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工坊相结合,成功打造出“数字反哺”“智慧关爱”的上海样本。
“我们不是在教技术,而是在重建信心。”活动设计者、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蔡丹教授介绍。据悉,教学法背后有一系列心理学理论支撑,包括社会支持理论、终身学习与脑科学理论、同伴影响与互助效应等。
在广东省,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大力推行AI科技助老新举措,机器人精通围棋、象棋、五子棋等多种棋类游戏,既能作为一位耐心的老师传授棋艺,又能像一个亲密的老友随时陪伴下棋,为长者的闲暇时光增添了诸多欢愉。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通过“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公益项目,为老人提供陪聊和心理疏导,精准满足了老年人在情感化人机交互方面的需求。
志愿力量参与 构建心理关爱网络
“每次来这里喝喝茶、聊聊天,感觉都很放松。孙老师有耐心,也很专业,我原来失眠和焦虑的症状明显减轻了。”近日,山东省邹城市老干部服务中心的“心理茶室”内,茶香四溢,张玉兰老人正与孙鲁娟喝茶聊天,缓解心理压力。
“心理茶室”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孙鲁娟介绍道:“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退休后,和几位心理咨询师成立了‘心理茶室’志愿服务队,发挥专业优势,为心理健康工作献一份力。”
据悉,“心理茶室”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23年,现有成员13人,以退休人员为主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家庭教育指导等志愿活动。今年3月,该志愿服务队成立党支部,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规范志愿服务活动。
在陕西省,西安市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资源优势,依托“慈爱心灵驿站”,陪老人唠家常、解孤独,还为独居老人送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长丰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建华家园社区党支部、“心助爱”爱心互助志愿队伍等,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志愿者热情耐心为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并每个月都会登门探望,帮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老年心理关爱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当科技带着人文关怀的体温抵达,当年轻一代主动“反哺”银发长者,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正在转化为代际共融的机遇。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