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施雨辰)为深化“美好家园共建计划”实施成效,强化社区慈善服务项目人才支撑,日前,由广东省深圳市民政局指导,深圳市慈善会、龙湖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战略支持的2025年“美好家园共建计划”首期人才赋能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在深圳市罗湖区城脉中心举办。
此次人才赋能工作坊基于龙湖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2022年开发并持续迭代的“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人才赋能标准化内容,紧密结合深圳“美好家园共建计划”前期实施情况,面向该计划资助的35个社区慈善服务项目负责人及项目覆盖街道相关人员量身定制了2025年度赋能内容。在精准对接项目实际需求基础上,依托“阶段培训和长线督导”机制,确保学员系统掌握社区慈善服务建设全流程的核心知识与技巧,解决专业能力匮乏、区域经验割裂、项目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升项目团队专业服务能力的同时,更为项目成效提供坚实保障。
深圳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陈丽娟表示,社区慈善服务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期望学员们珍惜学习机会,系统掌握社区慈善服务全链条知识,切实提升项目管理与执行能力,努力成长为推动深圳社区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人才。
专题赋能 创新授课
本次工作坊紧密围绕提升项目团队专业能力与资源整合效率、助力构建多元参与的社区慈善生态核心目标,设置了“项目认知与管理策略”“需求研究”“基础服务与项目管理”三大专题课程模块,邀请多位资深行业专家进行深度授课。
在项目认知与管理策略专题中,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郭云霞从宏观视角阐述了社区慈善服务建设在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重点介绍了家园项目的发展规划和预期目标,期待通过社区慈善服务人才的赋能支持,培育出更多扎根在社区的骨干力量,推动社区慈善的高质量发展。
龙湖集团培训总监张滢则系统讲解了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详细拆解项目执行全流程,指导学员如何在资源与时间约束下有效提升项目质效、精准满足核心干系人需求。课程涵盖目标设定、计划制定、资源分配、进度监控、效果评估、风险管理及项目复盘等核心内容,助力学员掌握科学管理工具,提升执行效率。
在项目需求研究专题中,深圳市龙岗区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理事长宋红源指导学员运用理想项目三圈理论、需求拆解问题树和目标树等多种方法识别居民需求,并通过分析工具进行深度评估,锁定社区最紧迫与普遍的需求点。课程深入探讨如何将需求数据转化为项目设计依据,并通过工具实操等实践环节,帮助学员掌握分析深层需求、精准设计服务项目的能力。
在基础服务与项目管理专题中,重庆市沙坪坝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重庆市沙坪坝区慈善汇爱慈善服务中心发起人黄文菊以重庆市中心湾社区为例,详细讲解了社区设施完善与空间优化的成功实践经验,拆解社区基础服务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议题,助力提升服务质量和居民幸福感。学员学习了如何基于居民需求和项目目标,有效设计实施空间改造方案,并探讨多元协同共治的资源联动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专家张潇则以北京市绣菊园社区“红领巾议事团”为例,剖析社区慈善服务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全流程。学员通过共创研讨,运用情景模拟的形式分析不同服务不同场景的核心要点,学习掌握领导与动员技巧,以更有效地组织和实施项目。
激励成长 共展未来
本次工作坊还突破传统讲授模式,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创新融入模拟演练、案例研讨、行动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学员踊跃参与,积极分享项目经验与挑战,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有效促进了知识学习与现实应用的紧密结合。
经过两天的学习与考核,共有3个小组因在课程学习、互动研讨及成果展现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获评优秀小组。张潇、龙湖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梁晨、深圳市慈善会项目服务部副部长王珍珍为优秀小组颁发了奖品,并鼓励全体学员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切实运用到公益项目推出与实践工作中,持续提升社区慈善服务的专业水准与综合效能,为居民创造更大的价值。
日前,首期人才赋能工作坊圆满落幕。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美好家园共建计划”资助项目团队及社区慈善服务人才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也为社区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与活力。
据介绍,未来,“美好家园共建计划”将持续深化对受资助项目的赋能支持,通过“基础执行”到“资源整合”再到“品牌引领”三阶段递进式培训,确保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项目将致力于帮助参训人员系统掌握社区慈善服务的全链条能力,让“社区精准服务研判—社区慈善资源激活—社区慈善行动可持续”的赋能效果从认知层转换为行为层,不断促进资源整合与跨界联动,全面提升社区慈善服务队伍的专业理论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及社区动员效能,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贡献坚实的慈善力量。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