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张迎迎)“以工代赈项目在哪里,就业机会就在哪里。”近年来,各地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广泛吸纳脱贫人口、易返贫监测对象、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让村民捧起“技术饭碗”,就近就业、增收创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促进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晨光初现,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宝合村的村民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天。在突泉县宝石镇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宝合村小流域治理项目的施工现场,通过短期以工代训,村民们掌握了一至两项基本的施工技能,熟练地进行填筑碎石、砌筑等工作。
“300元一天,现在已经赚到5000多元钱了,在家门口做事还是好,又能赚钱又能够照顾家里。”谈起在这里务工,村民张海文笑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突泉县宝石镇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宝合村小流域治理项目,共争取以工代赈资金200万元。项目完工后预计可带动当地务工群众37人,发放劳务报酬60.39万元,同时为宝合村增设公益性岗位1个,负责后续项目管理维护等工作。
近年来,甘肃省正宁县紧抓国家“以工代赈”政策机遇,创新实践“项目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模式,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更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水平。
“以前要跑到外省去打工,家里老小都顾不上,现在村里修路,我在工地上干活,一天能挣100多元,既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在正宁县西坡镇柴桥子村通组水泥路以工代赈项目现场,村民段小琴说。
据悉,两年来,正宁全县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超过400万元,带动300多名群众实现了“务工不离乡、增收又顾家”。
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
4月以来,针对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贵州省黔东南州谋划申报18个以工代赈项目,获中央预算内资金9793万元,预计带动3501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超4600万元。“每天有150块的工资,还能学到点修路技术,比外出打工强!”黔东南州榕江县定威乡计水村村民朱老友抹了把汗笑着说。
据悉,这个总投资702万元的油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不仅修通了12公里产业路,更让205名像朱老友这样的村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
另一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积极响应国家、省、州关于全面推行以工代赈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实际不断加大项目谋划、申报力度,累计争取落实以工代赈项目6项,总投资达3397万元。
据悉,海北州重点支持劳务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工程机械作业少的农村牧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最大程度挖掘以工代赈项目用工规模,最大可能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以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务工群众技能,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搞建设、发报酬”,延伸到“提技能、增岗位、得分红”,务工群众通过参与劳动和技能培训实现“既拿报酬、又长技能”。
在政策引领下,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如蒲公英般散落华夏大地。各地通过以工代赈,让农民在建设家乡的过程中实现技能增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