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郑前进)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理念,激发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主办、市青少年科普学会承办的“爱心守护 筑梦未来”系列活动持续开展。该系列科普实践活动以“科学启蒙+自然探秘+红色科技”为主线,为青少年搭建起多元学习平台,在寓教于乐中培育科学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在“小颗粒科普课堂——弩”活动中,志愿者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钥匙,带领孩子们推开科学之门。通过“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核心原理讲解,结合动态演示装置,生动展现弩发射瞬间的能量跃迁过程;并以皮筋拉伸长度为变量,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实验,直观理解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构建起“观察—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模型。
理论学习后,实践环节成为创新力的试金石。孩子们化身“小小工程师”,运用小颗粒零件精准组装弩模型,在调试发射角度、校准射程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从原理到实物”的知识落地,更在反复迭代中培养了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与问题解决能力。当亲手制作的弩模型成功完成发射实验时,现场响起阵阵欢呼,科学的种子已在探索中悄然萌芽。
同日开展的“恐龙化石科普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带孩子们重返史前世界。志愿者通过趣味讲解、高清化石图片与复原模型展示,构建起完整的恐龙演化图谱——从三叠纪的起源到白垩纪的灭绝,从霸王龙的锋利齿系到三角龙的防御机制,配合“恐龙蛋孵化原理”“翼龙飞行适应性”等互动问答,激发起孩子们对古生物学的强烈好奇。
在“考古挖掘”与“骨骼拼图”环节,孩子们分组协作,用毛刷细致清理“沙土”中的化石模型,通过碎片化骨骼还原完整恐龙形态,在模拟考古实践中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知识竞答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踊跃抢答,在趣味对抗中深化了对恐龙知识的记忆,现场洋溢着求知的热情。
在公义店小学开展的“红色航迹映童心 科技逐梦向未来”活动中,红色文化与科技创新碰撞出火花。志愿者以“驼峰航线”等抗战时期的空中传奇为切入点,讲述革命先辈突破技术封锁、捍卫领空主权的英勇事迹,让“缺氧不缺精神”的红色基因浸润童心。当听到先烈们在物资匮乏条件下自制航空设备的故事时,孩子们神情肃穆,深刻感悟到“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
滑行飞机制作环节成为红色精神的实践场。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从空气动力学原理学习到机翼重心调试,将红色故事中的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面对零件组装难题,他们主动分享经验、协同攻关;当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滑行飞机乘风而起时,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科技梦想与红色信仰在蓝天之下交相辉映。
“孩子不仅带回了亲手制作的模型,更主动查阅相关科学资料,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让科学不再遥远。”参加科普活动的家长表示,系列活动以“体验式、场景化、融合型”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灌输,让科学探索成为充满趣味的冒险,让红色传承成为可触摸的成长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实践,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与信仰的种子,让创新精神与红色基因成为他们逐梦未来的引擎。”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