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曾宪斌)在山东省临沂市高新区杭头村的三间瓦房里,24000册图书静默地改变着乡村的肌理。这座名为“思源图书馆”的农家小院,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周庆贵创办,4年间成为村里孩子们“看世界的窗口”。从寒门学子到高校博士,周庆贵用“两张皱巴巴的50块钱”的童年记忆点燃了反哺乡土的赤子情怀,让知识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周庆贵的建馆动机源于刻骨铭心的贫困体验。1995年,因家庭无力供养多个孩子读书,小学毕业后他险些辍学,是母亲从供销社借来的50元让他重返课堂;2002年,他大哥放弃升学,打工后送来第一笔50元生活费,更成为他坚持求学的动力。博士毕业后,周庆贵始终难忘家乡孩子面临的教育困境。2019年,他决定将老宅改造成免费图书馆,“不让自己的遗憾在下一代重演”。父亲周成林支持儿子这一决定,并主动承担日常管理工作。清晨开馆、整理书籍的身影成了村民最熟悉的风景。
2021年正式开放的思源图书馆,藏书涵盖科普读物、文学名著、工具书等,甚至包括一整套700本青少年虽难读懂却“需知道这些知识存在”的汉译学术名著。周庆贵通过《建馆日记》记录每一笔捐赠:匿名小朋友的5元零花钱、大学教授的百本精装书、外地小学的结对帮扶物资……这座图书馆逐渐成为乡村社区教育的精神地标。寒暑假“客流”高峰时,周庆贵参与辅导功课;山东财经大学校友的讲座、重点小学的结对帮扶项目亦相继落地。阅读登记册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和签到簿上稚嫩的笔迹,见证着村子悄然发生的改变。截至目前,上百名孩子在此完成人生首篇读书笔记,3名农家少年循着书香考入大学。
在周庆贵心中,默默矗立在村子的“思源图书馆”,就是他写给故乡的情书,而每个在此翻开书页的孩子,都在续写新的篇章——关于知识如何让“贫瘠”的土地长出翅膀,关于一盏灯怎样照亮更多盏灯。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