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程 蕾)25年前,一趟承载着希望与温暖的“列车”从大洋彼岸驶来,它不载客,只载希望;它不售票,只传递爱,它就是“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自2001年项目落地赣鄱大地以来,这趟“微笑列车”为江西省内一个又一个唇腭裂患者免费实施矫治手术,让这些孩子重展笑颜,拥抱新生。
爱心汇聚 点亮希望
1999年,中华慈善总会与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携手启动“微笑列车”项目,致力于为困难家庭唇腭裂患者提供免费矫治手术,所有手术均在定点医院完成,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医疗援助传递社会温暖。这种“医疗+慈善”的协作模式,既保证了手术质量,又确保了慈善资源的有效利用。
2001年,中华慈善总会联合江西省慈善总会启动“微笑列车”项目。江西省慈善总会在项目本土化推进中充分发挥枢纽作用,通过搭建政府、医疗机构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平台,构建起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的救助网络。项目由专人负责,统筹项目规划与资源调配,并协同中华慈善总会开展医护人员专项培训,确保手术安全与康复服务标准化。同时,江西省慈善总会还通过动员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参与机制,为困难患者提供慈善帮扶。
项目在江西省累计设立合作定点医院19家,目前执行的项目合作医院5家,通过构建“筛查—手术—康复—帮扶”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以及语音训练、心理辅导、正畸治疗等全周期服务,确保每一名患者都能获得从生理修复到心理重建的全方位支持。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为江西省22817名唇腭裂患者提供了免费矫治手术,让他们能够重新展露笑容,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仁心仁术 守护新生
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等定点医院,一支支由整形美容科、口腔颌面外科、麻醉科等专家组成的“微笑团队”,用手术刀勾勒出微笑的故事,用专业与坚守推开成长的大门。
江西省儿童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医师袁华以手术刀为笔,在患儿唇齿间书写生命诗篇。作为“微笑列车”项目的主刀医师,自2008年承接该项目以来,她带领团队17年间完成1800余例唇腭裂手术,成功率超99%。她坚持术后跟踪回访,定期组织康复患儿开展活动。一位曾因唇腭裂而影响正常生活的女孩,如今在演讲台上熠熠生辉,她的父亲哽咽道:“是袁医生缝补了孩子的世界。”袁华感慨道:“每个裂隙都是生命的特殊印记,而我们就是帮孩子把世界补全的人。”
江西省儿童医院整形美容科主管护师陈燕平专注于语音评估与训练工作,至今已逾14年,她参与并见证了科室“微笑列车”项目及唇腭裂儿童语音训练的启动与发展。通过专业评估与个性化训练方案,她帮助无数患儿重获清晰发音,重拾自信笑容。面对因腭裂导致发音模糊的洋洋,她量身定制训练方案,从气息控制到舌位矫正,并全程陪伴完成15次课程,孩子语音清晰度从28%跃升至100%。当洋洋清晰地说出“妈妈我爱你”时,陈燕平深感欣慰,她常说:“医疗技术能修复裂隙,但爱与耐心才能让笑容真正绽放。”
破茧成蝶 笑对人生
在无数唇腭裂患儿及家属的心中,“微笑列车”项目如同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手术机会,更在无形中缓解了家庭的经济重担。在“微笑列车”的帮助下,他们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2025年4月17日,患有先天性腭裂的患儿彤彤在姑姑与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到江西省儿童医院求医。孩子的父亲因智力障碍无法劳作,母亲长期受癫痫困扰,全家仅靠低保金与几亩薄田维系生计,家庭经济的重压让她的治疗之路充满坎坷。幸运的是,家属在入院时了解到“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申请后得到了医疗救助,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重担。入院后,医护团队经多学科会诊,于4月23日成功为彤彤实施全麻下腭裂矫正术与皮瓣成形术。术后,医护人员悉心照料助其康复,家属多次致谢,并表示未来愿意参与慈善宣传,让更多困境家庭了解到“微笑列车”的温暖。
同样,郭弟弟的故事也是“微笑列车”项目成功案例的缩影。2006年冬,郭弟弟带着先天性唇腭裂降生,父亲初见时的逃避与母亲产后昏迷的愕然,在巨额手术费前化作无力。直到医生告知“微笑列车”项目能够提供资助,这个家庭才重新点亮希望。2007年与2009年,郭弟弟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先后接受两次修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如今19岁的他,唇间仍有浅痕,但交流顺畅、发音标准。抚过上唇时,他总感慨:“每次看见镜子里的这道痕迹,心中总是会泛起感激之情。”
25载春华秋实,“微笑列车”在江西大地驶过一站又一站,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江西省慈善总会将继续携手社会各界,完善全链条服务,让每一份善意都化作患者脸上的灿烂笑容。让我们并肩同行,为这趟“微笑列车”注入更多动力,让更多孩子拥抱美好的人生。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