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丽建
慈善公益报 山东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慈善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创新发展的根和魂。近几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时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儒家文化沃土上厚植现代慈善理念,着力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力量,擦亮了“慈润济宁·善行万家”品牌。全市慈善总会系统年捐赠总额实现了从2013年4500万元到2019年4.5亿元的跨越,其后每年都保持在4亿元以上。济宁市连续5届荣登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50强,最高排名第16位。
一、坚持厚植慈善文化,积极营造人人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做慈善决不能追求一时一地的热热闹闹和轰轰烈烈,必须在挖掘、传承儒家慈善文化基因上下硬功夫、下真功夫。在慈善理论研究方面,多次举办研讨会,开展系列讲座,形成了《儒家文化慈善思想》一书,《儒家文化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获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在涵养社会慈善意识方面,把慈善纳入全市文明创建系列活动,深入推进慈善文化“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行动,其中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小学生慈善征文比赛,较好发挥了在“六进”中的基础和引领作用;在市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开设慈善文化课,全市3000多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轮训。
在慈善典型宣传方面,设立善行义举榜和四德榜,建设覆盖全市各层面的实体榜1.65万个。在慈善社会宣传方面,紧扣“中华慈善日”等重要节点,综合运用《善行济宁》融媒专栏、慈善好新闻奖评选、慈善书画展、慈善文艺晚会、跨界合作、慈善驿站等,把慈善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寓于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活动之中。创建慈善公益传播中心,制作发布原创短视频73个,其中3个获评省、市宣传优秀成果。遍布市区的500余家慈善定点药店、60多家慈善超市、10多家慈善爱心医院,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不可低估。长年活跃在慈善工作第一线的45万名“红马甲”义工,成为全市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年来,先后有60多个单位和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其中“中华慈善奖”10项、“山东慈善奖”53项,均居全省前列。
二、坚持弘扬慈善文化,与时俱进推动慈善事业行稳致远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把慈善文化这个道融入慈心善举的实践中,就是弘道,就是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坚持用辩证法指导工作,把慈善捐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抓重点带全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慈心一日捐”在年捐赠总量中占比虽然不大,但带头示范作用至关重要,我们每年都高度重视、精心实施。慈善冠名基金在年捐赠总量中占比较高,我们功夫下得也大,在政策、荣誉、服务和感情投资等方面不断激发认捐企业的积极性。慈善冠名基金年年都有较大增长,仅市本级累计基金总数就达80只,母本金总额达8.28亿元。
积极推动募捐工作创新。其中九巨龙集团从2005年起先后投入6.92亿元建立3所慈善学校,20年来为5802名困境儿童提供九年制一体化免费教育,近几年每年列支3000万元以上,其开创性的善行义举在全国都是凤毛麟角。建立联合募捐基金(项目)14个,2024年举办了首届慈善拍卖会,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83只、募集到账资金887.31万元。多年前设立的基层慈善互助基金、个人(家庭)冠名的慈善微基金,以救促捐等项目化募集模式同步运作,网络募捐活动近年来迅速崛起。
6年来,全市共募集慈善款物价值26.21亿元,其中市本级直接募集5.44亿元;捐赠总额占GDP的比例保持在0.06%以上,最高达到0.10%。着力打造“效能慈善”“阳光慈善”,6年来及时帮扶解决了117.06万名(户)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最早实行的“慈善全公开”,聘请慈善监督员的做法在全国推广。
三、坚持强化慈善文化事业的组织领导,不断推进慈善体制和机制创新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把以慈善文化为基础的整体慈善工作搞上去,务必要跳出慈善看慈善,跳出部门的圈子抓慈善,尤其要抓住强化组织领导这个关键。在这点上,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弘扬儒家思想精华,把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十四次市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在决策层面给予了强有力支持。
大力推进慈善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三个重要文件;市委书记多次调研指导慈善工作,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多次在全市大会上表扬慈善总会所做的工作。
不断强化领导体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慈善工作领导小组,从2013年起推选身正务实、热心慈善的市级退休干部担任市慈善总会会长,明确总会办公室为副县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9个),推动县市区设立了“双主任”的慈善工作领导委员会,在部分县推选县级退休干部担任会长,构建形成了市县上下联动的“大慈善”工作机制。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全市各级都建立了慈善会组织,先后打造基层慈善组织示范镇115个、标杆村2680个,表彰基层慈善工作示范单位145个,核准命名慈善基地11个。
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完善政府“孔孟之乡慈善奖”奖励办法,制定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健全慈善捐助和志愿服务的记录回馈制度,每年都以市“两办”文件印发“慈心一日捐”活动方案,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捐款。一系列重要举措,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积聚起不可或缺的强大正能量。
(作者系济宁市慈善总会会长)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