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创新驱动慈善路 临渭探索多元发展新范式
2025-04-14 10:20:56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胡运森 陈铭洋)日前,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渭南市建国饭店召开。在经验交流环节中,渭南市临渭区慈善协会会长周新民率先介绍临渭区慈善工作经验,赢得省市县慈善会长们称赞。

  在乡村振兴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渭南市临渭区慈善协会秉持“服务大局、创新驱动”理念,探索出特色慈善发展路径。通过构建“政社协同、多元共治”服务体系,实现慈善资源高效整合与精准配置。

系统化布局推动慈善幸福家园建设

  在激活基层治理方面,临渭区以“慈善幸福家园”工程为抓手,建立“区—街镇—村社”三级联动机制。政府主导制定《慈善幸福家园三年行动计划》,民政部门与慈善协会成立专项小组,整合政策、资金和人力。创新“四个一点”资金筹措模式(政府补一点、慈善助一点、村社筹一点、个人付一点),解决基层养老资金难题。四年来,投入298万元建成54个互助幸福院,服务2160余名老人,38名特困老人实现长期托养。

  为了更好地满足多元需求,临渭区构建三类标准化服务体系:全托型示范院,如孝义镇金滩村投资120万元新建养老院,提供医疗护理、文化娱乐一体化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如陕西路社区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提供助餐、康复等日间服务;活动中心型站点,在基础薄弱村社建慈善文化活动站,配备老年学校、爱心餐厅等设施。

  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临渭区积极开发“线上互助基金管理系统”,实现善款募集、审批、使用全程透明;搭建“银发助餐数字平台”,连接主城区10个便民助餐点,形成“15分钟助餐服务圈”;建立慈善物资智能调剂系统,调配救灾防疫物资价值1632万元,应急响应效率提升60%。

“党政引领+社会参与”共建募捐新生态

  临渭区创新“三个一”工作机制:一份顶层设计,区委常委会审议年度募捐方案并纳入部门考核;一场高规格动员,分管副区长主持全区募捐大会,形成“党委号召、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格局;一套激励机制,建立捐赠人积分回馈制度,授予“慈善之星”等称号。8年来,网络募捐筹款3811.54万元,参与人次超20万,位居陕西省区县前列。

  在临渭区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该区积极开发“微心愿”即时捐赠小程序,实现“点对点”精准帮扶;创设“银发助餐”“乡村儿童之家”等品牌项目包,单项目最高募资217万元;建立“慈善+企业”合作,引导13家本土企业设专项基金1300万元。

全链条教育赋能,“三维渗透”造就“临渭样板”

  临渭区首创“三维渗透”慈善教育模式:课程化,将《慈善读本》纳入全区116所中小学必修课,开发12年贯通校本课程;文化化,建设校园慈善文化长廊、主题园地等;实践化,开展“废旧衣物献爱心”“慈善义卖”等活动,累计捐赠衣物240吨。

  临渭区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打造“1+3+N”实践网络:以学校为核心,联动家庭、社区、企业,组建54支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1100人。创新“城乡慈善教育共同体”,投入1380万元改善农村学校设施,送教下乡230场次,惠及1.2万乡村学生。临渭区慈善教育创新成果辐射全国,该区实验小学《慈善读本》二次开发成果获教育部立项,成为全国首个小学慈善教育标准化课程。经验模式获中华慈善总会表彰,吸引全国百余市县考察学习,形成“临渭样板”。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临渭区慈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表明,县域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需把握三个关键:制度性嵌入,将慈善组织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实现常态化协作;数字化赋能,建设慈善大数据平台,开发“慈善数字地图”,实现供需智能匹配;生态化培育,建立慈善人才认证体系,试点慈善信托等,推动慈善资产保值增值。展望未来,临渭区计划实施“慈善+”战略升级:“慈善+银发经济”,在公立医院试点“医养结合慈善示范基地”;“慈善+乡村振兴”,设“产业振兴专项基金”扶持乡村特色产业;“慈善+低碳发展”,建立“绿色慈善积分”制度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临渭区的创新实践,为县域慈善事业提供系统方案,探索出慈善服务国家战略的有效路径。这种“政府引导、慈善搭台、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的现代慈善治理模式,正展现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动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