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陈铭洋)2012年,国务院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规定“对需要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的困难家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补助”,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从此有了法规依据和保障。去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后,各地残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一步规范家改工作。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共完成改造88.08万户。
在四川省,为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解放残疾人家庭劳动力、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四川省残联积极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消除残疾人家庭生活障碍。据悉,“十四五”期间,该项目已累计为57716户残疾人提供家庭无障碍改造。
“以前在家行走都困难,现在做什么方便多了。”因小儿麻痹致二级肢残的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石塘街道小浮桥社区居民毕玉,见证了自家进行无障碍改造的点滴。根据毕玉的家居动线,所有墙壁都铺设了无障碍扶手,墙面拐角处均放置了家具,让毕玉能够轻松控制身体转向。扶手与家具之间同样预留出了合适距离,方便毕玉任意移动。
近年来,四川省残联结合残疾人家庭和自身特点,量身定制符合他们需求的居家无障碍改造。改造前,工作人员与社区联动入户调查个人需求,利用“量服”系统手机APP,录入各县(市、区)残疾人的详细信息,每位残疾人的基本状况、需求、服务落实和满意度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改造过程中,充分融入“智能化无障碍改造”元素,让残疾人朋友充分感受到科技进步为生活所带来的方便。
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居民赵先生因病半身不遂,行动只得依靠轮椅,自己洗澡、如厕、出门,都成了生活的难题。在北京市残联的帮助下,赵先生申请了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在家中设计、安装一些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如坡道、扶手,并改造了卫生间。有了这些设施,他慢慢地适应了病后的日常生活,提升了自主活动能力。
据悉,北京市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开始于2006年,到2017年,一共改造了10余万户。这一时期改造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没有稳定的政策,改造对象也仅限于肢体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受益,逐步实现全覆盖、全保障,2018年北京市残联与财政、民政等部门联手,探索制定相关政策。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市财政局、市残联于2020年联合出台了《北京市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服务暂行办法》,将特惠提升为普惠,建立了稳定、长效的工作保障机制,有效落实“十四五”时期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工作任务。
去年,北京市共实施改造9583户。为了做好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工作与民政部门适老化改造工作的政策对接,北京市残联与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与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工作的对接和数据共享机制,保障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在浙江省,无障碍家庭改造项目起步于2012年省残联、省建设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的《万户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此后历经11年,完成改造81212户,投入资金近4亿元,在构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程中努力提升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水平。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残联研发、使用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过程管理微信小程序已与中国残联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填报系统实现了数据同步录入,基层残联工作人员一次录入即可完成自治区、中国残联两级系统的数据收集,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在利用数字平台对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管理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去年,新疆残联与多部门、企业联动,积极开发新疆残疾人智慧停车平台,为保障残疾人驾驶员和公共停车场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打下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