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安徽“救急难”互助社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2024-05-15 08:25:59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彭益舟)为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生活困难,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创新推广“救急难”互助社建设,积极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有效路径,加快构建“物质+服务”救助格局,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救助需求,让社会救助工作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实现早发现、早救助

  近年来,安徽滁州市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优服务”作用,通过线上比对预警、线下实地核查的方式,实现对困难群众的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这不,县里的预警信息下来了,我们就想着过来看看您,顺便问问您还有什么需求。”这是3月初,全椒县马厂镇黄庵村社会救助协理员刘娟对村里的分散特困供养老人胡明政说的话。

  据悉,“救急难”互助社是滁州市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所开展的有益探索。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救急难”互助社1233个,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

紧急情况先行救助

扶弱解困暖民心

  家住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梅山村的程大爷,因意外摔伤卧床不起,妻子又因脑出血致瘫痪,家中无人照料,两人又无固定收入来源,一时间陷入了困境。得知情况后,尧渡镇社会救助协理员立即核实、填报资料、召开审批会议,将救助款第一时间发放至户上,有效解决程大爷家庭生活上面临的暂时困难。

  “村级‘救急难’互助社主要针对接受政府各类别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一定特殊困难的家庭或个人,对他们给予补充救助,同时对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但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特殊困难家庭给予应急救助,对遭遇重大变故及突发事件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而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紧急情况给予先行救助。”尧渡镇民政所所长刘永芹介绍道。

  据悉,今年以来,尧渡镇“救急难”互助社共救助慰问困难群众109人次,发放救助金额8.05万元。而如今,尧渡镇全面启动的村级“救急难”互助社将进一步提早救助、简化程序、扩大范围等,成为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网底”,打开群众“方便”之门。

优化运行机制

组建主动发现信息员队伍

  今年以来,宣城市全面推进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建设,多方衔接资源,优化运行机制,推动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发展。全市846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实现了全覆盖,筹集资金1824.8万元。截至目前已实施救助3140人次,支出资金143万元。

  强化“主动发现”,组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信息员队伍是宣城市的“救急难”互助社开展救助的亮点,通过重点关注辖区内低收入家庭,形成困难群众实时动态监测网络。同时,做实“照料服务”,通过委托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左邻右舍等多种方式确定照料护理人,落实照料护理责任。

  此外,宣城市还开展常态化的上门探视服务,营造邻里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提供“帮办代办”,对发现可能符合政府救助条件但未获得相应救助的困难群众,在提供紧急救助的同时报告乡镇(街道)救助经办机构或者协助提出救助申请,切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