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任乐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2024年预计超过1170万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面临巨大压力。教育部与人社部调研结果显示,67%的高校毕业生反映找工作难。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牵动着很多代表委员的心,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高校就业痛点难点问题,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制度保障、营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环境、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带动就业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大学生充分就业。
把推动就业服务与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相结合
“各部门、各地区要把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作为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新空间,稳住中小企业‘主渠道’,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打好灵活就业和创新创业‘组合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一直心系教育,聚焦民生,今年全国两会,他关注的重点之一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杨善竑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理论和课程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造成毕业生所学专业技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产业和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慢就业、缓就业”现象较为明显。
杨善竑建议提前介入开展职业指导,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先进经验。据她介绍,目前部分地市在本地高校从新生入校开始,就有序开展就业指导,组织他们参观本地重点企业和项目,了解当地产业发展趋势,开展寒暑假实习见习。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了学生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
杨善竑建议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相结合。她说,近年来,阜阳市结合“接您回家”活动,持续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阜阳学子家乡行”等活动,常态化到阜阳籍学生较多的高校开展校园招聘和政策宣传活动,取得很好成效,返乡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
支持青年人通过电商平台创业就业
“电商平台创业有资金成本低、投入风险小、运营条件成熟、年轻消费群体聚集等优势,可以为青年人创业就业打开新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表示。
在孙洁看来,电商平台上有丰富的产品品类,代表着广阔的创业就业机会,提供了面向小众爱好群体的“长尾市场”,让有相同兴趣爱好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消费需求能够在平台上实现聚集,从而为创业者创造了能够产生规模收益的小众市场。
孙洁建议,通过促消费、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初创企业发展。出台鼓励和支持网络消费的政策措施,持续打开创业空间;政府金融部门对平台小微网店给予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举措;鼓励校企合作,探索电商平台与青年创业的有效合作模式并因地制宜推广复制;推广“产业集群+平台+高校”模式,通过“职场化育人”提升创业成功率;鼓励高校与电商平台、产业集群多方合作产教融合,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平台资源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优势,引导大学生从校园走入实践,真正学以致用。
此外,孙洁还建议,加大青年电商平台创业就业典型案例宣传,正确看待电商平台创业就业;进一步挖掘青年在电商平台创业就业典型案例,培育平台创业就业新形态、新职业、新岗位;积极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培育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青年人的新型择业观与就业观。
完善人才供需匹配机制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孝轩在长期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就业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高等教育供需匹配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问题突出。在李孝轩看来,平衡人才供需矛盾,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治本之策。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载体的需求预测机制。坚持“有效超前”和“有效匹配”原则,加强人才供需预研预判,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周期,对全局性人才需求趋势作出总体规划。合理编制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规划,调控好年度总体规模,引导规范高等教育发展预期。
二是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激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内生动力。统筹外部需求变化、培养成本、办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等要素,充分发挥经费的杠杆作用,改革完善高校经费投入机制和拨款方式,细化高校各专业的拨款系数、计划安排系数,支持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壮大,同时限制明显供大于求的学科专业,加快推进“规模激励”向“结构、质量、效益激励”转变。同步推进学费和奖助学金制度改革,对国家需求大但考生选择意愿不足的专业,加大资助力度,有效调节国家需求和考生选择。
三是加快补齐人才供需匹配短板。坚持强化高点、培育重点、扶持增长点,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做精,把产业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做强,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做实,固本强基、交叉融合、择优培育,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共生、支撑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
优化直播带货等新职业社会保障
高校毕业生为何就业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指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市场招聘需求减弱与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的供需矛盾凸显;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学生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校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
刘林建议,应提升就业服务工作的精准性,打通高校毕业生发展的多渠道。比如,把新职业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刘林认为,直播带货、网络创作等自由职业兴起,更灵活的就业方式得到年轻人的追捧。为让新的职业看起来更“稳定”,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保险制度。应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对应设立相应的职业身份,并及时把这些新职业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当中,让个人可以缴纳保险,也让职业发展有更稳定的保障。
刘林还建议,多渠道疏解高校毕业生。首先,拓宽升学渠道,扩大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留学范围、规模,推荐更多留学机会、提供公益或者普惠留学指导服务。其次,精准招聘,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大数据平台,鼓励优质、诚信招聘平台入驻校园提供专业服务,同时由有关部门牵头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全国招聘信息资源共享。再次,通过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进行人才的精准补训、进一步清理各种隐性就业歧视、对困难毕业生优化兜底措施等手段来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昌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质检员刘桂梅也建议,利用好直播带岗,为求职者提供更多选择的方向和空间,也为企业搭建线上沟通的“云端桥梁”。
重点支持女大学生就业
“希望相关部门关注其中一个群体,那就是女大学生的就业保障。”3月7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张祖涛在发言中专门谈到女性就业。
张祖涛说,目前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偏少,尤其是一些重要行业里,壁垒比较高。张祖涛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让高校进一步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全社会进一步积极营造友好的女性就业氛围等,从而更加系统地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张祖涛提出了《关于十条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和“保就业”的建议》,其中包括千方百计增岗扩容、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精准聚焦重点对象、加强价值观的塑造、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速高校人才分类培养、加强就业平台建设、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提高就业公共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就业法律保障体系等内容。
就业新空间的拓展源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
“目前,‘数字’‘绿色’等,不仅推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华通力”)董事长张国强十分看好绿色经济对就业的拉动潜力。
张国强介绍,氢能市场极为广阔,而且氢能产业链条较长,对就业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亿华通力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业务向上游制氢领域布局,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就业新空间的拓展,源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新产业新动能的持续增长。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就业的源头活水。”张国强认为,充分发挥新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最根本的还是要积极推动这些新兴产业规模化应用,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应该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投资等相关政策,创新政策实施方式,为就业开拓出更大新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也认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新经济领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机遇。
从全局统筹考虑汇聚各部门合力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和前提。”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表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需要从全局层面统筹考虑,汇聚各部门合力。
葛桂录建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管理水平,建设集合网上招聘、政策咨询、数据分析、精准推送、手续办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慧就业系统,为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者)、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推送就业岗位。通过数智赋能,构建“一体化”就业系统,着力强化就业数据动态跟踪和监测反馈,实现就业历史数据可追溯、育人轨迹全记录,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邯郸市科协主席凌涛建议,利用市场化配置手段,建设各类产业园和零工市场,搭建供需对接桥梁,让有就业需求人员有平台、有途径、有渠道;打造“一站式”“不打烊”服务,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做好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大学生见习实习实训基地,有效提升保障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建议,深入推动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创业展业门槛,吸引更多创业者,催生更多市场主体,从而带动更多就业。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