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倾听“她”声音 维护“她” 权益 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妇女权益问题
2024-03-11 09:55:32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罗 震)“建议健全反就业性别歧视机制”“建议探索建立家事纠纷跟踪回访制度”“建议保障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权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围绕妇女权益问题展开。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万立带来了一份关于健全反就业性别歧视机制,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的建议。万立表示,当下职场中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存在。他建议,首先要健全反就业性别歧视规则体系,为司法和行政机关打击就业性别歧视提供明确的指引。其次加强反就业性别歧视监管力度,提升就业性别歧视打击实效。此外,除反向打击企业违法行为外,还需发挥正面激励的作用。他建议建立企业保障妇女权益奖励机制,通过对企业进行正面激励,提高企业在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就业方面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马璐建议消除性别数字鸿沟,推动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据悉,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全国妇联副主席(兼)马璐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的提案》,建议通过构建多元化女职工数字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营造“政府主导+单位支持+社会参与”的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友好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提升女职工数字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消除性别数字鸿沟,推动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

  马璐表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因其突破时空束缚、减少体力限制、增强社交性的特殊属性,在减轻女性劳动力市场竞争劣势、促进女性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诸多原因,女性数字技术从业者规模与男性仍存在差异,性别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对此,马璐在提案中建议,要丰富资源供给,构建多元化女职工数字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由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相关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各群团和行业组织协同配合的女职工数字技能工匠学院,推动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数字技能领域女职工人才选育。着力开展女职工数字技能日常培训,灵活运用职工夜校、公益网课等方式,丰富女职工日常化参与数字工作、数字生活、数字安全各类应用技能提升培训的途径。鼓励女职工在职参加信息技术管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历学位和资格认证学习。

  在婚恋家庭及生育健康方面,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提到,孕产妇抑郁症严重影响妇婴身心健康和婚姻家庭关系,建议完善孕产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规筛查,为有心理困扰的孕产妇提供及时的专业援助,并强化对产后抑郁女性的社会支持。全国人大代表许连红建议,应探索建立家事纠纷跟踪回访制度,采取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多元帮扶等措施,深化办案效果,做实家事纠纷化解“后半篇文章”。她表示,如今,恋爱中同居情侣的暴力行为不时发生,这种暴力也属于家庭暴力,希望检察机关推动民事支持起诉向新领域延伸,在家庭暴力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建议,将低收入家庭孕产妇等纳入营养改善项目受助对象。翟美卿提出,将低收入家庭孕产妇、哺乳期妇女、婴儿纳入营养改善受助对象,针对特殊妇女群体的营养需求,提供健康指导和营养补充支持;拓展营养改善项目的补助形式,扩大营养改善项目的参与主体及服务内容;为营养改善项目提供专项资金保障;通过开展公益讲座及专家指导,提供妇女营养健康、孕期保健知识、婴儿喂养及护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对孕产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儿营养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宣传,推动项目得到大范围有效实施。

  还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到了农村女性权益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建议,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认定加以明确,确保妇女不会因结婚、离婚、丧偶等原因面临丧失成员身份的境地,确保其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切实保障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