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良
数字化是把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读或度量的数字、数据,再由计算机把这些数字、数据建构起一定的数字化模型,转变成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规则性的处理过程。
慈善事业借助信息与通信等数字技术,可以改变组织项目运作、业务流程、相关方沟通和协作等内外部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增加信息透明度,提升慈善事业自身建设水平,确保服务供给能力,实现慈善事业社会发展目标。
数字化对慈善事业的价值则体现为改变传统做事慢动作的思维习惯,完善内部办事和项目运行流程,理顺内部机构与外部沟通渠道,提高慈善机构和慈善项目信息的透明度,塑造慈善事业良好公众形象。
趋势一:慈善事业要求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199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重点是鼓励人们把财富捐赠出来,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服务社会。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强调由慈善组织作为专业机构来做慈善服务,确保慈善事业的专业性。
趋势二:技术对慈善事业高效运行发挥重要作用。农业化和工业化时代,尽管机器发挥出独特的影响力,人们还是比较重视人在其中的作用与地位,但数字化时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人是辅助性的,技术却是占着主导地位,技术对慈善事业高效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趋势三: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之间的慈善组织需要多层次交流协同。通过区域协同,把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地区等不同区域的慈善组织有机连接起来,相互借鉴学习。不同类型慈善组织有自身的独特性,包括红十字会系统、学校基金会系统、慈善总会系统和其他慈善组织系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合作。
第一:领导重视。慈善事业数字化需要特别关注慈善组织领导人,加强对慈善组织负责人的数字化培训。第二:转变观念。数字化是“多次设计、持续迭代、不断升级”,而且是双向或双向协同、多向赋能。根据慈善事业需要主动使用数据,人们借助技术或机器的力量,成为数据使用者、分析者、生产者、评价者和创造者。第三。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通过制定数字化规划,明确慈善组织行动方向,机构与人员之间形成内部共识。第四,形成数字化的专业团队。借助数字化专业团队,能够读懂和理解慈善组织自身的组织密码,寻找出最符合慈善组织特点的数字化形式和内容。第五,持续的专项资金投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需要更新迭代,要不断加大数字化专项资金投入。第六,提高慈善透明度。慈善事业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透明度,从而建构起慈善事业与政府、公众可信赖的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出慈善事业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 徐家良)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