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为中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3-09-08 13:45:47    慈善公益报


孔东梅

  慈善公益报     南通是慈善沃土,一百多年前,先贤张謇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在家乡南通尝试推行地方自治,他先后创办了育婴堂、养老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场等23类慈善机构,堪称“中国近代慈善第一人”。百年后的今天,慈善事业成为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东润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5年,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并由其主管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东润公益基金会秉持“让少年保有梦想,让家庭充满希望,让社会享有公平”的宗旨,专注于“东润公益 赋能未来”的愿景,以弘扬公益精神和助力国家科学人才培育为己任,持续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教育事业,深耕教育领域,广泛开展扶助困境学生的公益活动。目前,东润公益项目已覆盖全国255个县,其中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已实现全覆盖,影响惠及全国百余万名儿童青少年。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议题进行交流。当前,我们正处于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大模型、ChatGPT、AIGC、算法革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力量正在经历指数级增长,各行各业正大力投入并拥抱这个无与伦比的机会,公益行业也不例外。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面对人机共生时代的来临?如何激发数字化的应用潜力,更好的为公益慈善事业服务,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科技创新开启全民“共益时代”

  乡村振兴事业,是中国最大的公益。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作为社会组织,东润公益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就将目光投向了乡村,在乡村教育、教育公平、人才振兴等领域持续深入开展项目。

  近年来,全球正迈入智能社会,运用数字科技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拓宽科技向善边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数字技术与慈善活动正在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社会应急、文化传承、科技养老、碳中和等领域,促使公益行业与亿万爱心人士发生海量链接。《2023年公益组织数字化洞察报告》显示,公益数字化已成大势所趋,数字技术已成为公益组织不可或缺的工具,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公益领域,大幅提高了公益组织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公益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补充力量,要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科技力量,积极关注和探索“互联网+慈善”“科技+慈善”等模式创新,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东润公益基金会成立8年以来,始终注重项目的普惠性、持续性、创新性,将单一的物资帮扶转向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帮扶、全面发展、可持续创新公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教育振兴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推动力,是减缓穷困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是阻断穷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都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核心内容,以优质教育培养建设乡村的时代新人,这无疑是推动新时期乡村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事业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调研中注意到,资源短缺、机会不平衡,是乡村教育面临的主要短板。2016年,我们在新疆发起“东润启航”项目,帮扶困境家庭中的优秀学子,让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教育相对滞后环境中的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并逐渐将项目扩展至全国,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红色革命老区。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如何为乡村儿童青少年提供更有意义的教育帮扶,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集结社会公益力量,让乡村青少年有机会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他们进行美育、体育、心理等多维度帮扶,并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振兴乡村教育。

  科技赋能乡村教育,是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可以打破时空区隔,加强区域间、校际间的联系,实现区域间的无限“连接”与交互,改善乡村教育人力不足的发展瓶颈,弥合城乡发展中的鸿沟,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数据支持平台,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新契机,从而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我们的公益初心始终不变,我们始终坚持做有温度的公益。东润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有物质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关怀和陪伴。我们认为,相对于物质帮扶,精神上的激励更重要,振兴乡村教育,一定要让乡村孩子和教师找到自信。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一个个孩子们传来的好消息,都让我们坚信,教育可以点燃星火,教育可以通向远方。

  这些年来,东润公益基金会始终着眼于真正为受助对象、为欠发达地区解决突出痛点,带来具有长期价值的公益行为。“让少年保有梦想,让家庭充满希望,让社会享有公平”,是东润努力的方向。通过持续向乡村地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帮扶,与社会各界共建有温度的公益,我们坚持为乡村儿童青少年赋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未来,从根源上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富有生机的力量,在返乡创业、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过,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5—39岁年轻人常住乡村的比例均低于30%,乡村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破解乡村人才振兴困境,首先要为青年人才留在乡村创造条件,促进乡村数字化青年职业技能提升,从而推动乡村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调研发现,很多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在农村短暂停留后,又很快返回了城市。因为乡村既无法提供充足的创业机会,也很难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乡村一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夯实,才能实现乡村价值的快速增值,吸引青年人才到乡村创业。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并为他们提供有力帮扶,让更多愿意回家乡的青年人留得下、能创业,并且有所作为。

  我们支持和指导返乡创业青年利用新媒体平台记录乡村真实生活,展示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网络直播和电商等方式,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将家乡的产品销售到全国,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让互联网流量为地方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团队前往各地青年创业中心深入考察后发现,返乡青年和大学生创业应依托乡村本土特色,立足本地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创新与转型。2022年,我们在云南项目地调研“保山小粒咖啡”,创始人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坚持立足本地农业特色,从咖啡的种植、初加工、精加工到电商销售,都进行了全链条的标准化创新,短短几年就让咖啡发展为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我们鼓励大学生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踏踏实实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持续加强学习,培养电商意识、数字化意识,以实干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发挥作用。

  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科技赋能让更多返乡青年人才在乡村大显身手,给乡村带去真正能够帮助农民致富的人才,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提升乡村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

  2023年,东润公益将继续加大在乡村产业振兴上的帮扶,实施“青年创新创业支持计划”,与各地政府青年创业中心、青年企业家进行深入合作,全面助力乡村人才培养,带动乡村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和平台让乡村产业更好地连通世界。

  乡村要实现现代化,并不是一味追求“城市化”,而是要在留住乡音、乡风、乡思、乡愁,继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城市文明融入乡村中。虽然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近百年的主流叙事,但中华民族文明要复兴,是乡土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复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础。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复兴与繁荣乡村文化,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的乡村人才建设者,进而推动乡村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力量。

  正是认识到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重要性,8年前,从乡村教育出发的东润公益基金会,越来越明确和坚定了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如今,人工智能浪潮涌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呼之欲出,东润公益基金会期待与更多公益慈善组织、合作伙伴一起,进一步加强公益慈善行业共建,寻找公益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在乡村振兴方面大力行动,助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作者系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华慈善总会名誉副会长  孔东梅)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