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创新“慈善+保险”模式 兜准兜牢困难群众生活底线
2023-08-02 09:18:39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徐丽娇)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慈善总会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开创“慈善+保险”新方式,在全省范围内首创将保险机制引入慈善工作,有力提高了慈善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丰富了慈善内涵,推动慈善事业从传统扶弱济困、灾害救助的“小慈善”理念向着更加开阔、更加多元的“大慈善”思维转变。

  苏州市慈善总会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针对扶弱济困、应急救助、社会公益三大方向开展一系列慈善保险项目,构建了“覆盖多领域、多险种、多方参与、参保人零负担”的具有苏州特色的慈善保险体系,为困难退役军人、困难计生特殊家庭、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中重度失能半失能人员等困难人群提供帮扶;为冲在前线的卫健系统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交通及新闻工作者等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一线群体竖起坚强后盾;为民间应急救援志愿者、骨髓捐献者、教师、医护人员、警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快递工作者等行业群体送去慈善关爱。

  2019年至2020年,苏州市慈善总会共实施慈善保险项目11个,支出464.6万元,惠及22.1万人次;2021年,实施慈善保险项目14个,支出697.9万元,惠及29.9万人次;2022年,实施慈善保险项目17个,支出885.7万元,惠及39.4万人次;2023年以来,实施慈善保险项目18个,支出903.1万元,惠及39.7万人次。

  慈善保险项目荣获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这背后,是苏州慈善人开拓创新、积极丰富发展“慈善+”内容、彰显“德善之城”的担当作为。“慈善+保险”的“苏州实践”正在不断发展,推动苏州慈善事业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在扶弱济困中筑牢民生“兜底线”

  2019年以来,苏州市慈善总会在保险项目上共支出2951.3万元,覆盖了131.1万人次。慈善保险模式的杠杆作用扩大了救助范围、加大了救助力度,达到了“受助者都有保障,实际受灾者得补偿”的成效,使救助更加精准。且通过保险理赔,单笔慈善救助的额度呈几何倍数增大,这是普通慈善救助难以企及的。

  “真的很感谢,对我们来说解决了大问题!”在2023年苏州市新年慈善晚会上,晨宝小朋友的外婆激动地说道。2021年12月,六岁的晨宝被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了全家不能言说的痛。由于父母都是听障人士,奶奶又罹患乳腺癌,外婆便成了晨宝的主要照料人。长期服用抗癌药物使晨宝身体虚弱,走路都变得异常艰难。医院、家里,两点一线,在反复地化疗治疗中,晨宝就这样在外婆的背上一天天长大。在了解到晨宝家庭的困境后,“困境儿童医疗保障计划”项目组将晨宝纳入“困境儿童医疗保障计划”的救助对象,并为小晨宝一家全额理赔了10万元。

  从2020年起,苏州市慈善总会联合平安健康保险苏州分公司开展“困境儿童医疗保障计划”。该项目已向173个困难家庭送去关爱,累计赔付总额219万元。三年来,总会累计为全市12140人次困境儿童免费提供健康风险保障,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为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受助群体应保尽保,市慈善总会通过慈善企业、慈善组织、政府和保险公司四方联动机制,构建“政府+慈善+保险”的服务共同体。例如,市慈善总会联合市残疾人联合会、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苏州分公司共同为全市一、二级精神残疾人(含多重残疾)购买意外伤害、补充医疗保险,累计惠及32778人次;联合市卫健委、市计划生育协会、太平洋产线苏州分公司,为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购买健康保险,累计惠及8311人次;联合市医保中心、太平洋人寿保险苏州分公司,为60周岁以下失能半失能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累计惠及5533人次;联合市医疗保障局、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为享受基本医疗救助的低收入群体购买“江苏医惠保1号”保险,累计惠及3206人次;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为困难退役军人购买保险,累计惠及2869人次。

  低投入、广保障、高赔付、滚动可持续,这些优势让慈善保险项目成为苏州探索“慈善+”的有力实践。该慈善保险项目在2022年9月获得了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称号。

在应急救助中织密安全“保障网”

  保险机制是抗击风险的科学有效措施。通过保险公司这个市场力量介入慈善救助事业,符合我国提出的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重要目标。

  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突然来袭。面对疫情可能造成的损害,苏州市慈善总会牢记“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精神,积极作为,精准施策,联合政府相关部门、机构与企业,为身处抗疫一线的卫健系统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交通及新闻工作者相继设立并捐赠意外伤害保险,使他们能够后顾无忧、更有信心地奋战在抗疫前线。

  医院作为疫情的第一道防线,2020年2月,苏州市慈善总会联合市卫健委、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共同设立了“苏州卫健人员抗击疫情意外伤害保险”项目。由市慈善总会出资,为10万名参与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医疗、疾控等卫健系统工作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同年同月,市慈善总会与市民政局、平安健康保险苏州分公司签订协议,由市慈善总会出资,为全市所有参与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社区工作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助力全市7万多名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织就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

  此外,苏州市慈善总会还联合市交通局、太平洋产险苏州分公司,为2.2万名参与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交通一线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联合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太平洋产险苏州分公司签约,为参与抗击疫情宣传报道工作的一线记者、编辑等2487名新闻工作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联合市快递行业协会和东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苏州2万名快递工作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在社会公益中提升行业“幸福感”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州正以建设成为“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为目标,营造最宜居宜业的环境,致力于让群众的生活好上加好,努力追求“老有颐养、弱有强扶、病有良医、幼有优育、学有善教、劳有多得、住有宜居”。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苏州市慈善总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不断丰富慈善内涵。从目前已经实施的保险项目所覆盖的人群来看,“助困类保险”为困难群众提供帮扶;“应急类保险”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竖起坚强后盾;“公益类保险”为志愿奉献者送去关爱,提升职业幸福感。面向不同领域,面向广大群体,这是慈善功能的高效体现和保险服务的精准施策,彰显了苏州的慈善温度和城市的文明高度。

  “作为一名医生,换一种方式来挽救一个人,一个家庭,我愿意。” 来自相城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的医生汪东升,作为苏州第162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为武汉一位“00后”少年带去了重生的希望。为进一步弘扬大爱精神,给汪医生一样的骨髓捐献者再增添一份关爱保障,2019年9月21日,第五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当天,苏州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和太平洋保险公司苏州分公司联合开展的“骨髓捐献者关爱计划”正式启动,全市每一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都将获赠一份每人每年保费630元、保额为48万元、10年期的人身意外健康保险。该举措为全省首创。截至7月10日,已为全市22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提供关爱保障。

  放心去爱,让爱无忧。20年前,志愿者吴巍从湖北咸宁来到苏州,加入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援队。当他得知市慈善总会联合市红十字会、太平洋产险苏州分公司为他在内的75名队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后表示:“这份保险让我们感到安心,让家人更加放心。”2021年7月,在河南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苏州蓝天救援队在河南辗转多地,克服种种困难,从险境中救出了受灾群众860多人。前有救援队伍踏险而行,后有慈善捐赠“暖心”保障,市慈善总会联合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为苏州蓝天救援队的150名志愿者购买了重大疾病保险。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大爱无声声自远。苏州市慈善总会通过“慈善+保险”,让守望相助成为芸芸众生的温暖日常。作为苏州医师团体意外慈善保险项目的受助人,陈阿姨是苏州市广济医院的一名医生,患有尿毒症,每周要去医院进行三次血透治疗。去年由于家中电路老化发生火灾,导致全身15%面积烧伤,治疗已花费10万元,在了解情况后,平安健康保险苏州分公司为她成功理赔5万元。为了表达感谢,陈阿姨的女儿小施特地将一面写有“鼎力相助善行暖人心 救危济困恩情如泰山”的锦旗送到了苏州市慈善总会。

  苏州市慈善总会还联合市教育局、太平洋寿险苏州分公司为所有在职在册的教职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累计惠及32万人次;联合苏州市护理学会、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分公司为苏州市所有在职在册的护士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累计惠及8.8万人次;联合苏州市公安局、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分公司为苏州市所有在职在册的警务工作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累计惠及6.2万人次;联合苏州市快递协会、东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一线快递工作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累计惠及6万人次;联合苏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为苏州市在职新闻工作者购买意外伤害险,累计惠及7487人次;联合苏州市癌症康复协会、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为苏州市癌症康复协会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险,累计惠及598人次;联合市残联、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为339名盲按机构盲按从业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推动慈善保险在公益领域遍地开花。

在项目优化中拓展慈善“辐射圈”

  为持续扩大慈善保险项目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苏州市慈善总会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根据各合作单位、保险企业的项目信息反馈,逐年调整优化丰富保障内容,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和完善“慈善+保险”的运作模式。

  对项目设置而言,不断优化升级。以“困境儿童保险项目”为例,四年来,不断扩大服务人群范围,受保人数从2020年的3553名增长到2023年4683名;不断提高资金投入,单人保费从275元上涨至365元,项目支出从2020年的87万元翻倍增长至2023年的170万元;不断扩大保障范围,由50种重大疾病扩大至99种重大疾病,在2023年的保单中新增公立社保定点一级医院(社区医院)专项门诊责任,由社保先行赔付,社保范围内、外费用无免赔的100%赔付。

  对受保人而言,门槛一降再降。以“计生特殊困难对象健康保险”慈善项目为例,疾病门诊免赔额由1000元下调为800元,住院医疗取消免赔额,按95%赔付,住院津贴由每天100元上调为150元。

  复盘、优化、提升、续签。在长期的打磨中,苏州市慈善总会努力打造“慈善保险样本”,为其他慈善保险新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慈善工作经验,并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和公示,让每一笔善款来得清清楚楚,花得明明白白。

  心有慈,行有善。为激发社会大众的善心善行。市慈善总会将慈善保险案例“搬”上苏州市新年慈善晚会舞台。困境儿童逸逸,4岁时查出患有先天性重度耳聋,5岁时查出患有先天性罕见疾病,每年都需要五到六次住院接受定期治疗。命运多舛,也要艰难前行,“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好好读书,好好上学。”孩子淳朴的愿望,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湿了眼眶。作为“困境儿童医疗保障计划”首批受益人,市慈善总会联合平安健康保险苏州分公司为其赔付12321元。晚会现场通过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光明网、看苏州和引力播等平台同步线上直播。广大网友在后台踊跃留言点赞,为困难家庭加油打气,推动形成了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市慈善总会合作开展慈善保险项目的太平洋产险苏州分公司、太平洋人寿保险苏州分公司、平安健康保险苏州分公司、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东吴人寿保险苏州分公司连续多年被市慈善总会授予“苏州市慈善服务先进单位” 荣誉称号,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

  “慈善+保险”,形式更创新,公益更走心。为未来种下希望,用希望点亮未来。苏州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慈善保险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探索“慈善+保险”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以更丰富的慈善行为方式探索现代慈善之路,推动苏州慈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