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中国互联网平台募集善款和网捐人次双超“百亿”
2023-01-02 06:00:29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籍子识)近日发布的《中国大型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大型慈善组织展示出积极的数字化转型态势。2021年,中国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募捐平台筹集善款逾100亿元,同比增长52%,超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网络捐赠。

  《报告》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资助、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团队完成,是针对我国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慈善组织进行的调研。

  《报告》认为,数字化建设降低了慈善组织在信息公开方面所需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对信息公开的准确度提供了保障。大型慈善组织通过数字化手段,可衔接后端财务系统和前端网站,依托系统定时调取财务系统收款信息,自动生成公开信息。募捐管理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助力联合劝募中的有效协同,满足捐赠者、公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连接需求,其募捐信息也可实时向相关方公开。而捐赠人拓展方面,能借助数字工具进行捐赠人画像,可反向制定募捐策略。

  《报告》显示,数字公益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包括运动捐、游戏捐、区块链、公益直播带货等形式。资产规模过亿元的慈善组织除内部数字化之外,形成了一定的外部数字化创新经验。比如数字化传播方面,注重使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数字媒体进行内容传播,抖音平台公益话题短视频数量突破29.1万条,总播放量超过94.2亿次;快手平台公益话题短视频超过5.8万个、播放量达到13.5亿次。

  但《报告》指出,当前慈善组织数字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我国大型慈善组织在战略部署、办公自动化、协同智能化与数据资源转化四个层面展示出数字化转型态势。但大型慈善组织在的数字化建设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需要从战略导向、资金投入、人力支持、内部治理优化和行业互联等维度予以提升。

  《报告》显示,86%的大型慈善组织年度数字化领域资金投入均在100万元以下,而年度支出能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组织仅占4%。而且数字化建设在对资金提出较高需求的同时,如不能完全将投资的效益进行可视化展现,将影响捐赠方持续投入意愿。

  此外,人才支撑方面仍缺乏复合知识背景专业人才,其薪资和发展空间存在一定限制。调研发现,配备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或团队的慈善组织比例极低,均未超过样本总量的1/4。有组织名义上设置了技术岗位,但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并不能完全胜任需求。可以说,既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与技能,又对慈善公益领域有着深入理解乃至于从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难寻。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指出,我国慈善组织的数字化建设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需要通过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推动,促使行业内形成数字化转型的普遍共识,协同投入到数字化建设进程中。

  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教授谢琼认为,国内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的数字化成效显著,但总体发展缓慢;对数字化认同度高,但实际投入低、发展慢;数字技术应用普遍,但程度参差不齐;多元主体正推动发展,但行业基础依旧薄弱;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统筹与促进还有待加强;线上参与持续快速攀升,但潜在风险也频繁爆发。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