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参与“三农”领域社会组织逐年增长 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发布
2022-12-26 10:29:37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卓 语)近日,《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参与“三农”领域的社会组织呈逐年增长趋势,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总量年均增幅为9.5%,基金会半数参与乡村振兴,全国基金会投入乡村振兴领域的总投入额为1499.6亿元。

  据了解,北京农禾之家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组建课题组开展了“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并撰写报告。

  《报告》显示,自2017年至2021年,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的比例从47%提升到51%,社团从23.5%提升到29.6%,社会服务机构从19.8%提升到23.6%。

  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团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及以下注册的几乎都参与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振兴的县级及以下的社会组织,2021年在总量上排名前五的省份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甘肃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报告》显示,科技类社团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举足轻重。科技类协会具备良好的专业、组织、平台和人才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持能力,可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型专业化的服务。其中,在乡村基层覆盖范围最广的是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省级农技协联合会或办事组织,约60%的地市和50%的县成立了农技协联合会。

  课题组调查发现,政府是乡村公益慈善行动的主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村集体是行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人力及服务资源的提供者;大部分乡村公益慈善行动通过村内和村外多主体合作方式进行,但是村内各主体合作多,外部力量与村内的合作尚少;乡村公益行动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这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有关也与村庄与外部资源链接的通道不畅有关。

  调查发现,乡村振兴中公益慈善面临观念的挑战、组织的挑战、结构的挑战、能力的挑战。比如:无论公益慈善组织还是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大业的公共性、长远性均认识不足,甚至多视其为经济事业,对乡村振兴感到迷惘和困惑,无法从惯常的思维中跳脱;乡村振兴大业中,社会力量、社会组织能充任什么角色、能担负什么责任,外部力量如何与村庄内部力量结合,怎么评价结合的效果等,都是待解的问题; 社会组织分布的地域结构与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的需要不匹配,社会组织的层级结构与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的需要不匹配,社会组织的类型结构与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的需要不匹配,社会组织类别结构与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的需要不匹配;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弱小,资源发掘和整合困难,尤其是缺乏一大批能够带领村庄发展的优秀带头人组成领导核心带领群众共商共创共富。

  《报告》建议,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组织,以规划、备案、免税等配套政策推动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加强对乡村社会组织特别是县及以下组织的孵化和培育,大力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县域基金会,大力加强区域化的村乡集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涉农企业等多方资源整合,合力推动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