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平台研究报告》发布 大病求助平台应参与多层次医疗救助体系探索
2022-10-31 10:57:3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李希金)10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在京联合发布国内首份《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平台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9月至2021年底,累计超过500万人次大病患者通过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大病求助平台”)发布求助信息,超过20亿人次通过水滴筹等大病求助平台捐赠资金,筹款规模超过800亿元。其中,2016年6月至2021年底,累计超过251.1万人次通过水滴筹发起筹款,筹款总额达484亿元,超行业总筹款额的一半。

  目前,大病患者家庭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风险较高,同时,由于医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辗转就医导致的直接非医疗支出负担较重。慈善医疗救助虽然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患者救助需求仍存在一定缺口。

  报告认为,大病求助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大病帮扶模式,面向的人群相较于传统慈善医疗救助项目更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病家庭的需求空缺,在提高资金筹措效率、对接多样化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弘扬传统美德、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助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等方面具有显著社会效果。

  报告以水滴筹为例对大病求助平台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2016年6月至 2021年底,累计超过251.1万人次通过水滴筹发起筹款,筹款总额484亿元;近三年,水滴筹年均筹款额为117.34亿元、年均筹款人数为63.32万人次。

  数据显示,近四成求助人最终筹得1万元至5万元医疗资金,近2%的求助人实际筹款金额超过10万元;2016至2019年间,达成25%、25-50%、50-75%和75%以上筹款目标的平均用时逐年缩短,分别从2016年的22天、15天、15天和10天,缩短至2019年的17天、14天、14天和9天,筹款效率逐步提升。

  面向水滴筹求助患者的分析显示,2019至2021年,40岁以下年龄段的求助人占比逐年下降,从44.9%下降到38%,4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求助人占比从55.1%提高到62%。八成以上求助人家庭收入低于5万元,38.3%的求助人在发起求助信息时家庭已负债超过10万元,其中,负债50万元以上的占到5.3%,仅有12.6%的求助人表示无负债。

  从地区分布来看,2019年至2021年,水滴筹累计筹款总额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湖南、四川、河南、广西;累计发起求助人数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河南、广东、四川、湖南、广西;人次均筹款金额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上海、北京、福建、天津、西藏。

  报告显示,2019至2021年,水滴筹平台筹款人数最多的前十个病种分别是脑出血、肺癌、急性白血病、尿毒症、乳腺癌、非急性脑梗死、肠癌、肝癌、肾功能衰竭和冠心病。

  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年龄段,求助人病种分布区别较大。5岁以下儿童患者中,求助人数最多的是急性白血病、烧伤、重症肺炎、发育迟缓和神经母细胞瘤;6岁至17岁的青少年是急性白血病、脑出血、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脑膜炎;18至59岁的成年人群则是脑出血、肺癌、乳腺癌、肝癌、尿毒症和肾功能衰竭。

  报告认为,个人大病求助平台与医院、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形成更紧密的配合关系,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在大病救助方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是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建议大病求助平台积极响应、参与到政府的多层次医疗救助制度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中。

  参加发布会的专家认为,二十大报告提出“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期望社会各界坚定不移开展大病救助工作,引导大众继续支持大病救助,并提出三点建议:基础是真,关键是联,本质是救。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