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慈善信托成为推动北京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2022-08-31 09:01:4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近年来,慈善信托已成为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慈善组织与信托公司的相互合作、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助推着中国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紧密结合首都工作实际,围绕“慈善北京”建设,持续推动慈善信托规范化、透明化、专业化发展。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北京作为首善之区,自2016年9月1日《慈善法》实施以来,慈善信托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并于去年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度,全国唯一的亿元级慈善信托“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在北京市民政局指导下完成审核备案。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与中国信托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北京市2021年度新增慈善信托财产达2.2亿元,名列全国首位。

  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北京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工作指引,为慈善信托稳步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制度保障。2016年,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信托规范性文件——《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2020年,围绕慈善信托规范发展中的核心环节,率先制发《北京市慈善信托备案指引》,从工作流程、备案要素、风险提示等方面明确相关要求。2021年,以工作规范化为着眼点,在全国首推《慈善信托合同示范文本》,促进业务操作的统一、高效。2022年,以提升慈善效益、实施综合监管为目的,率先通过《慈善信托评估规范》地方标准立项,采取标准化手段强化对受托人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促进慈善信托安全、稳妥运营。

  在探索慈善信托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北京注重先行先试。2016年,率先探索由慈善组织担任单受托人、慈善组织与信托公司共同担任双受托人的慈善信托模式。2017年,开展各类股权慈善信托创新试点,探索非货币实物类资产参与慈善信托的新形式。2020年,在村民自筹基础上,设立全国首单基层互助慈善信托,为村民开展身边慈善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今年,依据民法典规定,完成了全国首单未成年人慈善信托试点。

  在坚持管理与服务理念的同时,北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管理服务模式,优化慈善信托发展环境,不断吸引其他省市相关人士在北京设立慈善信托。通过建立标准化评估机制,从规范运作、慈善绩效、资产管理、社会评价四方面对每一单慈善信托开展综合评估,提升了受托人履职能力和慈善信托运作整体成效。

  此外,为了促进慈善信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北京始终注重引导相关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设立、运营慈善信托。截至目前,全市慈善信托的服务内容覆盖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环境保护、“一带一路”建设等众多领域。

  其中,“2018丝绸之路1号慈善信托”专注于支持“一带一路”领域政策研究项目,努力为沿线国家架起民心相通的“慈善之桥”;“2020中化集团圆梦行动慈善信托”持续资助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得到受授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称赞;“2021信达大爱(乡村振兴)1号慈善信托”通过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开展多维度帮扶,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范例。

  “慈善信托的发展已形成依托首都功能定位,在政府监管部门、慈善参与主体、专家智库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慈善信托已迈入高质量发展进程。”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慈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慈善信托日益成为推动首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