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六重保护”只为一种成长 重庆市统筹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2022-06-01 09:06:16    慈善公益报

“六重保护”只为一种成长

—— 重庆市统筹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董凡)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市目前常住人口为3200万人,未成年人达616.5万人,占19.23%。为统筹协调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21年5月,重庆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市委宣传部等35个单位为成员的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融合发展,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

  家庭保护着力推进。重庆市出台了全国首部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立家庭教育工作体系,搭建“父母课堂”线上线下双平台,建成“妇联组织+专业机构+志愿者”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推行“1+1+N”帮扶机制,深入村社、院坝、企业、学校开展相关讲座10万余场,累计服务群众700余万人。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素质提升行动”。探索强制亲职教育模式,向不当履职家长发出“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建成全国及市级家庭家风创新实践基地116个,寻找“最美家庭”,举办“绿色家庭”“光盘行动”等家庭文明实践活动5.7万场次。

  学校保护不断深化。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推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夯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任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辍学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辍学现象动态“双清零”。大力落实“双减”政策,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织密校园安全网络,开展学生欺凌专项整治及“护校安园”行动。深化“护学岗”建设,校园周边设置治安岗亭755个、警务室5263个。建立健全教职员工入职查询机制和强制报告举报机制,有效预防教职员工违法犯罪现象。

  社会保护有序开展。全市配备1.1万名村(居)儿童主任,具体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55所、“青少年之家”905个、儿童之家11081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38个。建立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认真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等公益性场馆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政策,建成标准科技馆6座。2万余名“五老”担任“代理家长”,结对帮扶留守儿童32.8万人次。

  网络保护全面加强。开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推进网络普法进课堂,开展警示教育5000余场次。开展“清朗”“净网”“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落实“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等10条措施,开设“饭圈”乱象整治举报专栏等措施。

  政府保护有效落实。先后制定《关于促进儿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健全未成年人生活、医疗、教育等关爱保护措施。十三五期间投入3.5亿元,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全市30万人口以上区县均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残疾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司法保护强力夯实。依法妥善处理未成年人案件,在办案过程中全面落实特别程序和制度。全力推进少年法庭建设,不断深化涉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改革,探索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制度。建立预防性侵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人身权益“五项机制”,健全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取证、救助机制,建成“一站式”办案场所26个。严厉打击拐卖、残害、胁迫未成年人乞讨、扒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首创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双援帮扶模式,实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法律援助全覆盖。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23件。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