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今年的春天,田间透着科技范儿
2022-04-18 08:54:33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数字化、机械化、智能化趋势,农业自然也不例外。

  春耕不等人,农时不能误。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为春播春种春管抢农时,一系列高科技在田野上亮相,以提升春耕备耕工作效率,不断地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机器人走入田间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旺季。在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基地,一个引人注目的“采茶小工”正在摆动机械臂将采摘上来的茶叶源源不断地吸入存储设备。这个“采茶小工”的研发团队正是浙江理工大学农业机器人团队,“采茶小工”是由他们研发的第三代名优茶采摘机器人。

  团队负责人武传宇教授介绍,采茶机器人里有一套叫作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

  “采茶是农业机器人采摘技术中最难的领域,要突破芽头识别、定位、采摘速度等难点。苹果、番茄这些农作物容易识别,采摘慢一点也无所谓,而茶树嫩芽、老叶的区别不是很大,形状又不规则,识别、定位的难度大大提升。尽管如此,我们研发的第三代名优茶采摘机器人的芽叶识别准确率也可以达到82%。”团队青年教师贾江鸣说。

  春耕春灌正当时,为确保灌溉用电不受影响,河北石家庄市供电部门首次将带电作业机器人应用到春灌保电中,为农民抢抓农时春耕春灌提高了效率。在黑龙江省,绥滨县北大荒宝泉岭区域农服中心的技术人员为高速插秧机安装北斗农机自动驾驶仪,该导航系统可以提高插秧机的精准度,提升作业标准,避免作业的重叠和遗漏,保证插秧质。

无人机助农显真招

  不误农时不负春,一年好景看春耕。今年,天津东丽区华明街的种植户用上了无人机给麦田喷药、施肥,无人机的效率比传统机械提高了不少,关键是省时、省力、省钱。

  去年,华明街道村民孙学文竞拍承包了1000多亩田地,一家三口人种植千亩田地,54岁的孙学文却很轻松,“都用机器种,比十个人种地的效率都高。”

  “从小就跟着父母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他们年纪大了,家里1000多亩地,得有人帮忙。另外,新时代种田也可以用高科技的方式,我们年轻人有文化,可以在农田里创造‘奇迹’”孙学文的儿子孙健说。

  据东丽区农业农村委农机工作人员徐罡介绍,目前东丽区利用植保无人机给小麦施肥、打药辐射面积达万余亩。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户节省劳力,提高效益。

  在新疆,新和县农村农业局技术推广中心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无人机喷药,有效推动冬小麦田化除工作,打牢夏粮丰产基础。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夏庄镇充分利用植保无人机高效安全、喷洒精准等优势,全镇已完成小麦药剂喷洒115.5公顷,覆盖村庄40余个。

  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面对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在积极抗疫的同时抢农时,保农耕。随着各类高科技的持续助力,让种植户对今年的粮收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