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近几年,如何鼓励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建设,促进教育发展的议题已经成为两会上“教育板块”中的重要部分,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发表看法,积极建言献策。
发挥社会力量 促进职教发展
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兴办的职业教育,一直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9896所、高等职业院校1468所。其中,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中职学校1953所,占中职学校总数19.73%。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提出:“鼓励国有企业继续举办职业院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学校”,为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提供了政策保障。202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公布。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山西工商学院校长牛三平认为,这也从法规层面明确了国家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方针,为民办职业教育和公、民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法制支持,意味着无论是政府、社会力量还是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只要符合职业院校办学的国家标准,都将予以承认并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牛三平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同时,出台具体的差别化的扶持政策,明确财政拨款、融资、税收、土地和产教融合等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为全社会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职业教育是面向企业、面向行业、面向社会的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谈及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牛三平说,要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地位,建议加大加强对职业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还要解决和保障好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问题,加快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要吸引社会力量 参与校内服务
“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校内服务,打造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胡卫表示,在夯实校园育人主阵地的同时,各地要从优化社会供给侧入手,做好各方面资源的统筹安排和余缺调剂,以弥补校内资源的短板和不足,如协调社区、博物馆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分级分类打造丰富多彩的开放性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帮助不同层次、类型、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降低对校外学科补习的依赖。
调动社会力量 破解家庭“带娃难”
近年来,“带娃难”越来越成为普遍问题。据2021年一项调研显示,95%的家庭对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有需求,其中需求较为强烈的此类家庭约占84%左右。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院长王水表示,我国目前0-3岁儿童托育行业,有着托育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特点。现有托育机构软硬件水平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主管和监管部门不明确,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完善,行业标准缺失,社会力量开办托育机构困难较多。
王水建议将儿童保健工作与托育服务相结合,将儿童早期发展促进融入到托育服务中,在确保婴幼儿良好体格发育的前提下,发展儿童的认知、语言、情感,实现“高质量托育”的服务目标。
此外,王水还建议,要建立妇幼保健机构与辖区托育机构协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妇幼保健机构可以在托育机构派驻儿童保健医生,直接提供婴幼儿保健与健康管理相关服务。还可以定期对托育机构老师和保育员进行保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婴幼儿营养、心理等方面开展业务指导。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还可以发展托育服务。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