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谈“双减”与教育服务
2022-03-07 08:00:57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刘练)“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确保“双减”政策实施行稳致远,“学什么”“谁来教”“如何管”等社会关切的问题亟需进一步回应并落实。

  全国两会期间,民盟中央提出建议:加强课后服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建设。多渠道拓展课后服务教师队伍,构建“兼职教师库”,招募志愿者、社会公益团体、高质量非学科类“白名单”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满足学生特长和兴趣发展需求的课后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建议中指出,目前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存在形式单一、学校场地设备等资源及资金不足、部分地方教育部门不够重视等问题。鉴于此,他建议,学校应丰富课后延时服务的形式,提供如职业体验与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读书指导活动、文学鉴赏活动、艺体交流活动、科学实验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等课程,通过各种科学、得力措施,使课后延时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同时,构建融合各种社会力量的平台,调动企业、大学、社会公益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课后延时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胡卫提出建议,“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校内服务,打造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胡卫表示,在夯实校园育人主阵地的同时,各地要从优化社会供给侧入手,做好各方面资源的统筹安排和余缺调剂,以弥补校内资源的短板和不足,如协调社区、博物馆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也可分级分类打造丰富多彩的开放性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帮助不同层次、类型、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降低对校外学科补习的依赖。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就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国共有县级教师发展机构2800余个,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主阵地。”针对当前县级教师发展机构面临的培训学习机会少、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戴立益建议,引导高等院校团队参与培训实施,丰富培训设计与组织的专业深度。

  戴立益表示,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创新性建设也不可忽视。要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到县级教师发展机构的团队能力建设中,包括国内外的专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吸纳创新资源和思路,共同促进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