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 通讯员 刘书青 隋进凯)日前,山东威海市的“爱心妈妈”戚本玲与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再次向该校6名遇困学生发放助学金。截至目前,戚大姐家庭基金已向市慈善总会捐款14.8万元,连续12年资助遇困学生74人次。
戚本玲,是威海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口中的“爱心大姐”,也是受助学生心目中的“爱心妈妈”。
2013年5月,威海市慈善总会出台了《冠名慈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对5年内个人捐款1万元、单位捐款5万元及以上的,鼓励设立冠名慈善基金,按照基金设立人意愿,全部用于慈善公益活动。当年7月,戚大姐就在市慈善总会设立了“戚本玲家庭基金”,用于资助困难学子。
其实早在2011年,戚大姐就主动联系威海市慈善总会,每年对遇困学生进行资助,直到他们毕业。其中有位祝姓女孩,母亲智障,父亲腿脚残障,不能干重体力活,家庭经济入不敷出。小祝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父亲既高兴,又为筹措不到女儿的学费而犯愁。通过市慈善总会的牵线,戚大姐及时给予资助,着实解了小祝一家的燃眉之急。戚大姐连续资助了她4年,每年2000元。在戚大姐的鼓励下,小祝不负期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小祝心中记着这位“爱心妈妈”,一有时间就去看望戚大姐,“母女俩”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戚大姐出生在农村,原本家庭条件一般。结婚后,夫妻俩什么都干过,风里来雨里去的,吃了不少苦。2013年,戚大姐和丈夫联手成立了一家新型建材公司,从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销售,家境逐渐好起来。夫妻俩做出决定,尽力帮一帮生活上暂时陷入困境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安心完成学业。
谈到自己的助人之举,戚大姐的想法很朴实。她说,因为自己以前也经历过举步维艰的日子,深知没钱时的那种无奈心情,所以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能帮孩子们一把就帮一把。
令戚大姐没想到的是,自己资助遇困学生的爱心之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儿子王琳升。对于父母资助遇困学生的举动,琳升不仅十分理解与支持,还在创业有所成就之后,毅然加入资助学生、奉献爱心的行列中来。2017年,他开始用自营收入,“入股”戚大姐的家庭冠名基金,一直到现在都没中断,并逐渐成了家庭冠名基金的“大股东”。
环翠区的李姓男孩,也是戚大姐家庭基金连续资助大学4年的学生之一。小李于201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威海,就职一家企业。2017年5月份,毕业不到一年的小李就联系上戚大姐,表达了要加入戚大姐家庭基金,像戚大姐一样资助遇困学生的愿望。小李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特别理解那些暂时处于困难中的学生,此时帮他们一把,会让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动力。”从2017年至今,小李每年都拿出2000元,与戚大姐家庭一起,资助遇困学生。
“看到爱心能这样传递下去,我特别欣慰与高兴,这也是我参与慈善得到的最大快乐与回报!”戚大姐开心地说。2020年7月,戚本玲入选“威海好人”;2020年12月,“戚本玲家庭基金”荣获“威海慈善奖——最具爱心冠名慈善基金奖。”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