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善“童”行
——江苏省淮安市关天培小学创建全国慈善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之路(一)
编者按: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董凡 通讯员 梁文龙 黄海霞)日前, 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慈善总会联合召开全市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推进会议,授予淮安市关天培小学“全市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示范教育基地”称号。近年来,关天培小学始终坚持以“慈善读本进校园”活动为抓手,以知行合一为主要方式,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德育系列活动、主题活动、社区实践、家庭教育、“十级星级文明少年”评选以及校本课程等相融合,形成了“文化引领、课程实施、活动体验、评价提升”的慈善文化教育特色。
本报自今始刊发《与善“童”行——关天培小学创建全国慈善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之路》系列报道,希望其成功模式与经验能为更多学校的慈善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启示与帮助。
以淮安籍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名字命名的关天培小学,2019年9月20日举行了创建“全国慈善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活动启动仪式。授权代表、中华慈善总会新闻办副高级专员白京轩在启动仪式上指出,“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是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各地慈善会、教育部门共同实施的全国性慈善文化普及项目,旨在促进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希望淮安区慈善总会和关天培小学增强慈善文化教育效果,努力为全国中小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树立新标杆。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赵顺盘强调,《中国慈善事业指导纲要》要求“以学校、社区为主要载体,将慈善文化融入课堂”,他希望淮安区慈善总会先行先试,创新思路,为全省慈善文化进校园树立典范。
“全国新标杆”“全省树立典范”是创建工作的目标,更是中华慈善总会、江苏省慈善总会对创建工作的殷切嘱托。为了这份嘱托,淮安区立即行动起来。
锁定目标 协调联动
创建工作形成全局“一盘棋”
区慈善总会会长王国权每周都到现场督查督办,并筹集800多万元创建善款,为硬件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组织6次评审会议,对慈善文化体验馆建设布展进行论证和评审;带领创建主体单位领导向全国、全省“慈善读本进校园”工作先进单位学习取经;每月“过堂”创建工作进展情况,亲笔修改批阅“创建工作指导意见”“创建工作实施计划”“创建工作简报”,亲自逐级申报创建工作报告。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创建主体积极有为抓落实
关天培小学作为创建主体,设立了常态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项目实施组、教育实践体验组、课程实施组、创建资料组,将创建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实现了“创建主体明晰化”“目标责任具体化”“创建指标定量化”。
该校创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收到捐赠善款100余万元,淮安区新华书店捐赠30万元书籍,建立爱心书屋;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至爱》杂志编辑部现场捐赠价值5.7万元图书、设备;上海达叶培训学校有限公司现场捐赠图书2300册、图书馆书架等价值15.2万元;上海云开朵朵公益基金会捐赠价值约30万元“最美课本”……
目前,该校已经完成了硬件建设工作,软建工作正逐步完善。2020年10月,关天培小学由于被授予“江苏省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示范教育基地”,又向“全国慈善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目标迈进了一大步。2021年初,创建工作被评为淮安区十大优秀民生实事之一。
近两年来,淮安区委、区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评体系,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水平”的指导意见,成立了由区领导牵头,区慈善总会、督查办、教育体育局、财政局、审计局、民政局、文旅局、审计局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协作职责、目标任务,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区委书记张笑在调研该校时要求对照创建目标,实行“挂图作战”,确保慈善文化教育体验馆等硬件建设质量第一,按时交付使用,软件建设精益求精,可复制可推广。
淮安区实行定期会办制度,对创建过程中涉及到的善款募集、城市建设规划调整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会办。颜复区长及分管副区长5次主持会办会,解决了慈善园、慈善文化广场、“慈善体验馆”、慈善文化长廊等硬件建设资金问题,为创建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2020年1月召开的区人大和区政协会议上,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关于关天培小学创建“全国慈善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议、提案,被列为重点建议、提案,成为重点督查的内容。这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社会价值导向支持。
悉心指导 靠前指挥
市、区慈善机构全程帮扶
淮安市、区两级慈善总会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对创建工作中的每项重要工作、每个关键节点都亲自“过目”“上手”。
市慈善总会会长陈洪玉先后六次来到创建现场。就创建工作总体思路、方法步骤、年度创建分目标、构建考核评估体系等,提出具体意见和明确要求;三次与淮安区党政领导就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会商。在慈善文化教育体验馆、慈善文化长廊硬件建设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