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结硕果 乡村振兴谱新篇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后扶贫时代”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在脱贫攻坚收官、绝对贫困消除之后,脱贫攻坚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如何巩固、延续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接续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就此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如果不是有一家因病返贫,我们村早在2019年就可以脱贫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一语道出了“后扶贫时代”的一项艰巨任务,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十三五期间,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因身体残疾直接失去劳动能力。所以我也认为,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全国人大代表、淄博市原山林场原党委书记孙建博建议,应当尽快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的长效保障机制,巩固和提高脱贫攻坚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坨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表示,对脱贫县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至关重要。他建议,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动态预警,有针对性采取帮扶救助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防止返贫;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长效帮扶机制,探索解决相对贫困人口帮扶机制,有效减少相对贫困人口,让脱贫成效更加可持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黄炳峰表示,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分必要。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来源还不稳定,产业发展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面比较薄弱。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脱贫摘帽是新奋斗的起点,未来巩固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更为重要。”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山阳县南宽坪镇安家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宁启水建议,因地制宜,精准谋划产业项目,配备专业人才,将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相结合,以找准市场销路为突破口,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之前的脱贫攻坚,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到贫困地区;在乡村振兴中,产业的发展要最大化利用这些现有资源。”全国政协委员、西昌学院院长贺盛瑜说,在5年过渡期和未来的乡村振兴中,要做好新增农业支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做到科学务实,能落地可执行。因此我认为还是要首先充分调动、利用本地农业科技资源,动员‘土专家’‘田秀才’下沉到乡、下蹲到点,确保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产业有人做、有人管、有效益。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