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了对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程度。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更加完善,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新提升,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公平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从台账建立之初的20万到“动态清零”;教师队伍地位待遇日益提升,在中央奖补政策的示范带动下,2019年全国有1012个非连片特困地区县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2020年,在教育部召开的“收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介绍“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成就成果时表示,目前,教育公平发展正迈上新的台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辍学学生从台账建立之初的20万人降到现在的“动态清零”,“十三五”时期,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累计达到52.5万人。此外,教育部在“十三五”时期建立起了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达到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到7739亿元。
今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时期,也是教育行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用教育巩固、保障中国脱贫成果的建议。王学典指出,由于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很多脱贫前的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无力承担教育经费支出,导致辍学。“国家可以率先在原贫困地区开展将九年义务教育向高中阶段延伸的试点,给予更多贫困学子继续受教育的机会。”
王学典建议,可以率先在原深度贫困地区逐步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实施高中阶段免费;为每一个新脱贫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或高等职业技术人员;由点到面、优先安排新脱贫家庭大学生和高职生就业等措施,建立一套具体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巩固、保障中国脱贫成果的作用。
同时他提出,可以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行动计划、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扩大实施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等措施精准施策,“充分考虑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精细精准地从事此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青少年“阳刚之气”培养等相关话题曾引发热议。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健全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品质,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向大会了提交《关于在“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中注重性别差异化教育的建议》。 “当前,不少男生表现出做事畏缩、依赖性强,个性喜静怕动、胆小无主张,缺乏冒险、勇敢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信心不足等与传统“男子气概”相悖的气质特征,引发社会、家庭担忧。”熊思东这样说。
熊思东在建议中提出,希望加强有区别的性别教育,开展有区别的青春健康教育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等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其次,注重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性别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并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同时要加强意识锻炼,根据学生性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塑造勇敢、坚毅、有担当的美好品质。
据悉,201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就在近日,教育部要求各省、校加大《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力度,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同时,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