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为老人绘就“幸福晚年”蓝图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21-03-06 19:05:08    慈善公益报

为老人绘就“幸福晚年”蓝图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3亿人。

  面对老龄化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一系列的养老政策红包,为老人送去了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正值两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带来了许多与养老相关的建议和提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哪些“养老”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养老金实现“17连涨”

助力“老有所养”

  我国老龄化是长期趋势,而养老金则是老年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据有关数据预测,203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突破20%,养老需求快速增长。李克强总理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时提到,要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今年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今年我国基本养老金将实现“17连涨”。据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张力介绍,养老金是老年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从2005年起连续17年上调基本养老金,充分彰显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在去年中央财政收入有压力的情况下,依然提高养老金待遇,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党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减反增,这是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这也透露出中央通过社保制度安排,加大再分配力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明显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资深专家梁庆凯为今年全国两会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以账户制为主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议,他认为,我国养老资金总额与GDP的占比仍有提升空间,个人养老金发展空间巨大,现有养老保险产品也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此,梁庆凯建议,加快推进以账户制为主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

养老第三支柱

保险服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计,未来5至10年内,将会有8万亿到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正在推动养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崛起。

  今年两会上,众多金融业内的代表和委员,将焦点放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建设上。如行业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的提案聚焦“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建议推进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

  其中,针对“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王滨认为,应配套出台机制相容的监管规定、会计准则、业绩考核办法等,坚定长期化定位,统一标准,统一领取期限及条件,并在估值核算、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等方面给予鼓励性政策,强化养老金融产品的专属属性。

  而全国人大代表、银保监会信托监管部主任赖秀福在建议中表示,加快以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建议将保险系、信托系产品作为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初期的产品主体,支持保险业、信托业先行先试养老金“第三支柱”并进行深化和扩大推广。

  据悉,除了加大商业养老参与“第三支柱”建设支持力度外,赖秀福表示,还要调动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主体积极性,增加金融机构供给能力,丰富养老金融产品的选择。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养老服务能力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逐渐成为了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其中,机构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一环。今年两会,多位代表委员针对养老机构运营和养老人才的发展建言献策。

  “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体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与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国政协委员代俊峰说,经过调研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仍存在无证运营、护理人员缺口大和专业知识不足、服务体系建设待完善、供需服务匹配不佳、群众对送老人到机构养老有所顾虑等问题。

  为此,代俊峰委员建议,要以“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指导为契机,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市场行为;加大力度培养社会道德及技能双优的护理人员,推行持证上岗,提升工资待遇,形成高品质服务;打造医养、康养、护养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机构与医院形成紧密合作,缩短就医流程,提高就诊便利性,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等。

  另外,针对养老人才培育,全国人大代表张智龙指出养老人才缺口的现状,“我国现在从事养老护理专业的有100万人,但是真正取得合格资格证的不足5万人。”

  张智龙就此建议:“要完善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此外,要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把我们有限的护理资源调配起来。这就可以在失智失能的老人护理时,让我们医院的专业护理人员通过网络进行指导,以此提高整体养老服务水平。”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概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中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

  面对目标,应对“银发潮”,给老年人提供更多可及的“身边、床边、周边”养老服务。这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共绘养老服务的“暖心”蓝图,为老人幸福晚年生活加码。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