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钟开有 本报记者 叶清)2020年,榆林市慈善协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慈善法》,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在新冠疫情阻击战、助力脱贫攻坚、资金募集、慈善项目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开创了工作新局面。
展现责任担当,疫情防控成绩突出。市慈善协会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发出抗疫捐赠倡议书,组织动员慈善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投入疫情防控服务活动。在线上线下建立两个捐赠平台,共组织捐赠仪式40多场,接收144个企业单位、860多个爱心人士捐赠款物共计5711万元,名列全省市级慈善协会第一。快速将捐赠款物拨付到武汉、西安和榆林抗疫一线,拨付率达100%。通过《榆林日报》分四批次向社会公布接收捐赠和发放情况,全程接受审计和主管部门监督。协会领导十余次会同有关部门和捐赠单位,深入抗疫一线慰问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交通专班、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等。特别是多次组织慰问了驰援武汉抗疫一线的29名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全市开展抗疫志愿服务活动1215次,服务时长85万小时,参与服务志愿者3.2万人次,捐款捐物340多万元。市慈善志愿服务总会受到陕西省志愿服务联合会表彰。
奋发开拓创新,慈善募集实现跨越。2020年,全年善款善物募集总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5亿元。慈善日常募集也创造新高,全年募集善款善物4110.9445万元。在“中华慈善日”“9.9公益”网募大会战中,联合市扶贫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榆林市总工会、榆林市高新教育局和各县区慈善协会,在网上发起69个众筹项目,有77万人参加爱心网捐,网募总额达2756.85万元。其中市慈善协会网募总额383.43万元;横山区网募总额1235.56万元。取得了榆林市总体位列全省第一、市慈善协会本级位列全省市级第一、横山区位列全省县区第一,市慈善协会荣获省慈善协会全省“9.9公益”网募特等奖。
坚持品牌理念,项目实施亮点纷呈。据统计,2020年市慈善协会共实施了22类412个项目,投入资金3400.33万元,支出率达到99.6%,比上年增长1.93%,惠及困难群众39.31万人次。从项目实施的总数、投入的总额、惠及人口的总量上看,均有新亮点。“春节送温暖”等一批助困项目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产业扶贫”“万企帮万村”等一批助力农村脱贫攻坚项目深入推进,“资助贫困大学生”“慈善筑巢”等一批助学项目得到优化落实,“大病救助”“健康扶贫”等一批助医扶残项目呈现良好态势,“重阳节慰问贫困老人”和“六一儿童节慰问贫困儿童”等一批敬老关幼项目富有成效,“爱为宝”废旧纺织品回收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汇聚媒体资源,慈善宣传成效显著。“互联网+慈善”宣传模式得到应用推广;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形成常态化;联合市扶贫产品集采中心、市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和多家医院,在榆林城区主要道路两旁的广告牌上开辟了“榆林慈善公益专栏”,一个月更换一次内容,持续宣传了《慈善法》、慈善项目、慈善文化、慈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城区干道LED电子屏、联通大数据、在微信群推送等形式,下大力气开展“9.9公益日”宣传培训活动和慈善文化宣传活动。
强化规范管理,志愿服务水平提升。全市新发展慈善志愿服务组织113个,比上年增长16.5%,比计划超额185%。全市累计登记注册各级各类慈善志愿服务组织1533个、慈善志愿者8.614万人。年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202次,服务时间96万小时,志愿者或由志愿者牵线搭桥向特困群众捐款捐物2137.76万元,惠及贫困人口10.18万人次,义务植树3.6万株,无偿献血57.22万毫升,回收废旧衣物156.33吨。
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11个部门授予的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结对帮扶社区特困户”等一批慈善服务项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爱心助学”“禾苗课堂”“让爱来、让碍走”等服务项目实施活动向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迈进。
突出党建引领,自身建设面貌一新。组织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用理论武装党员头脑,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持“党日”活动,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开展营造“榆林慈善林”,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抗疫斗争、重大慈善活动中,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20年,榆林市慈善协会荣获多项慈善殊荣。刘洪会长荣获中华慈善总会“全国基层慈善先进工作者”奖;市慈善协会荣获省文明办和省慈善协会“三秦善星”组织奖、“全省项目工作先进集体”奖、“9.9公益日”活动特等奖、慈善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奖、慈善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奖、“爱为宝”项目实施突出贡献奖;市委市政府全市“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