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艾捷)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3年来,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区沙包街道办事处努力破题攻坚的自命题,这个曾经相对落后的涉农街道,以党建为引领,采取有效措施,不但成功“脱低”,而且还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面鲜明旗帜。
沙包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正波表示:从2018开始,街道采取“3+3”工作模式,致力做好“三篇文章”,推行“三种模式”,扎实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工作。在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工作实践中,沙包街道办事处做足“三篇文章”,确保“脱壳”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
做好“引领文章”,沙包街道落实村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前抓,落实各社区(村)党组织属地责任,做到“脱壳”工作层层有人抓;做好“结合文章”,精准确定项目,将“脱壳”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抓好产业融合、项目整合、长短效益结合等工作,并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做好“整合文章”,为了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整合扶贫资金、“空壳村”资金、对口帮扶资金及党建专项资金,争取各类资金2570万元。
沙包街道利用“三种模式”破壳攻坚见实效,办事处主任徐海峰表示,推行“合作经济模式”,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指导,以土地确权工作为契机,8个社区(村)全部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并将弃管、撂荒土地吸纳到村集体、合作社,将所有产业项目全部通过土地合作社运作,集体取得租金、销售等收入,通过这种模式8个合作社共流转土地6203亩,共实现收入8.6万元。
推行“项目拉动模式”。近两年来,沙包街道规划新建大棚98个,气调库2座,集体果园426亩,通过租用、新建相结合,既实现了短期收益,又做好了长期项目储备,既拉动了街道的固定资产投资,又增加了集体收入,既带动了农民致富,又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推行“方式多样化模式”。沙包街道位于刘大水库水源保护区内,企业较少而绿色生态资源较为丰富,大连普兰店区沙包街道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将土地流转给大户、建设认养园、发展订单农业、盘活闲置果园等多种模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沙包街道办事处破题攻坚、迎难而上,破解了“脱壳”工作困难多、有压力大等种种难题的同时,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将脱壳攻坚工作一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放松。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引进可以发挥集体资产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好项目,为巩固脱贫效果储备力量。
沙包街道办事处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凝聚街道干部力量,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形成两级干部同向发力势态。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前抓,落实各社区(村)党组织属地责任,做到“摘帽”、“脱壳”工作层层有人抓。充分激发驻村“第一书记”与致富带头人作用,达到群策群力、共谋共建的效果。
沙包街道8个低收入村,其中4个社区(村)于2018年完成脱贫退出、2个社区(村)于2019年完成脱贫退出、2个社区(村)于2020年完成脱贫退出任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1.4万元以上,自2016年起,8个社区(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沙包街道办事处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建立了“班子成员+责任区”、“机关党员+责任村屯”的“1+1”模式,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不断加强指导和服务,积极推进“党支部+土地股份合作社+新经济模式”的多元发展模式,2020年,全处各社区(村)共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8万余元。同时,大连普兰店区沙包街道在壮大集体经济工作方面,确定的目标是“保四争六”,力争6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