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郭义才 本报记者 王希文)从中国偌大的版图上来说,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是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当地的爱心救助协会也是一个很小的社会组织。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和一个很小的社会组织,在慈善公益方面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不仅将党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爱心精准传递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还为无法纳入政府救助的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完美诠释了慈善公益的魅力所在。
今天推出的这组稿件,从三个方面报道了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协会成立三年来扶危济困、爱心救助的感人故事。故事虽然很短,事也不大,但却耐人寻味,影响深远。可以说,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协会的事迹很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反映出基层爱心公益组织在救助方面的地域性、精准性和互补性。希望这组报道能给人以启迪,也希望能带动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投身公益事业,成为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慈善大使”。
唱好慈善奉献歌
——记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协会会长刘长合
“刘大善人”是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协会会长刘长合的雅号,一提起他,村里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他50出头,身材高大魁梧,步伐稳重矫健,一笑起来满脸堆笑,莫名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在冯家峪镇,你会看到他一年到头都在忙碌的身影,每一户贫困家庭里也都留下了他步履铿锵的足迹。
想方设法募资金 千方百计解民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长合深深懂得,只有善款源源不断涌入,才能更好开展救助工作。为此,他上任以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门心思琢磨怎样拓宽捐助渠道,更多地募集善款。作为爱心救助协会会长,一有机会他就向人讲述困难群众家里的情况,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商户和个人捐赠善款,以至于同事们都半开玩笑地说他这是患了“职业病”,三句话不离本行。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三叔带头捐了10万元,朋友以公司名义捐赠5万元,亲家送来了价值6万元的防汛物资……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刘长合走进企业,深入基层,四处化缘,广泛宣传慈善事业,为顺利开展慈善工作创造条件。自成立至今,共募集资金287笔,近3000万元,为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年来,他把冯家峪当家园,把低收入村当庭院,把困难户当亲戚,尽心尽力履职尽责,坚持当好政策的“宣传员”,致贫原因的“分析员”,精准扶贫的“服务员”。在慈善事业上,他接地气摸实情,办实事解民忧,每年都要走访特困户、低保户几遍,最多的甚至达到十几遍,以至于对每一户贫困家庭都了如指掌,像了解自己家一样了解他们。
北栅子村独居老人彭大妈,因摔伤卧病在床,不仅行动不便就医不便,甚至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针对这种情况,刘长合就联系医疗队入户给老人诊疗,还买来了隔尿垫,纸尿裤、棉被、米、面和冬储菜等生活用品。每次去看彭大妈,他都会由衷地说,大妈和我老母亲同岁,她们这代人都挺不容易的,咱们可要多走访、多关注。就这样,他不仅每个月都去看望彭大妈一次,还隔三差五向村干部询问了解彭大妈的状况,做到下次去的时候心中有数。
对于有能力改变家庭面貌的救助户,刘长合对症下药,专门制定了“造血型”救助。如西庄子村李小林家,得知他会驾驶机动车,刘长合就联合镇社保所,为其推荐就业信息,联系就业单位,现在李小林已是朝阳区环卫所的一名清洁车司机,月收入达5000多元,彻底改变了家庭面貌。还有前火岭村的低保户张华,也为其联系安排了镇里的公益岗位,通过帮其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黄梁根村的晁忠梅一家四口人,大女儿读初中,小儿子上小学,丈夫两次摔伤且从小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常高烧不退,每月光医药费就需花1000余元,养家糊口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晁忠梅一个人的肩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解决她家的困难,刘长合积极协调镇林业站,政策扶持10箱中蜂,并请同村养蜂能手结对技能帮扶,通过发展产业,让晁大姐家有了“来钱道”。这样不仅能够照顾家,还能增加一笔收入,有效缓解了她家的困难。
人都不是神仙。每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刘长合就在朋友圈寻找赞助,链接社会资源,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困难家庭学生小雨有了资助人,小琳琳能在她最喜欢的画画班报名了,小梓豪上户口了,志愿者老师能来家里教小赛依学习英语了。这样的好事还有好长好长的一串。
深入群众,他与贫困户“零距离”交往。入户时,不管救助家庭多脏、多乱,刘长合都要在炕头上坐一坐,面对面聊一聊,走进厨房看一看,掀开锅盖尝一尝,做到摸实情、掌实况,争做慈善公益的“门里人。”有时候,看到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这个铁汉柔情的男人也会禁不住躲到一旁,悄悄擦拭止不住的眼泪。靠着对困难群众的这份真心、真情,三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爱心救助协会共救助困难群众近2000余人次,救助金额360余万元。
无私大爱洒深山 甘于奉献谱赞歌
平日里,刘长合经常自掏腰包给老人和孩子们买些礼物,到家里去看看他们。天冷了,给孩子们添置些羽绒服;双节前,到困难户家里看看年货都准备得怎么样。小天云的成绩提升了吗,小雨的思想负担减轻了吗,彭大妈的药还能服多少天,老付的腿伤恢复得如何,他都一一挂在心上。每次下乡入户,他开的都是自己的私家车,但从来没有报销过一次加油费,为了工作他搭钱、搭物、搭时间,默默付出,无怨无悔,持之以恒。
2018年7月15日,冯家峪镇突降暴雨,雨势大,来势猛,情况紧急。按照冯家峪镇防汛应急预案,险村险户的群众都及时被一一转移到防汛避险安置点,为了保障安置点群众的必要生活物资,在刘长合的带领下,镇爱心救助协会第一时间做好各项救灾生活物资的采购、储备工作,为各个安置点及时送上必要的生活物资,解决群众吃、住的问题。
当时,全镇设有保玉岭村、中心小学、敬老院、下营村、番字牌小学、黄粱根村几个大型安置点,每个安置点转移群众都超过了200人。为了让群众“转得出、留得住”,自接到任务,刘长合就开始了与时间赛跑:联系各个安置点负责人,询问最需要的物资是什么,详细记录哪家急需饮用水、哪家急需电饭煲、哪家急需消毒液、哪家急需轮椅……努力做到米、面、油、肉、青菜、毛巾、牙刷、餐盒、床垫、消毒液等基本生活用品采购一应俱全,并亲自带队摸黑路、迎风雨、踏泥泞,克服极大困难逐个送到了安置点,保证了受灾群众生活无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防控战“疫”全面打响。大年初一一大早,刘长合和家人围坐一桌刚要吃饭,主管镇长来电告诉他防疫物资告急,需要立即采购。他没有丝毫犹豫,马上放下碗筷驾车踏上了征程。经多方联系四处奔走,采购好了防疫用品。由于正值春节假期没有工人,他就自己动手装车。第一时间储备了300瓶酒精,1000瓶消毒液,20个测温枪,40个草帘,20个电动喷雾器,为一线工作人员订购医用口罩30000个。一组组数字背后,是一段段难忘的经历。口罩告急,他亲自排队在销售点门口盯守,为全镇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后盾。由于劳累过度,刘长合体力不支,医生要求他必须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心里想的依然是如何调配、如何采购到更多的防疫物资……
炙热真情暖人心 直把群众当亲人
刘长合真心实意为困难群众付出,大家心里都很感激,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敬老院孤寡智障老人郭大爷,一心喜欢警察的制服,别的衣服说啥也不穿,刘长合就给他买了一套保安制服,穿上制服的郭大爷每天乐得合不拢嘴。敬老院的崔老伯喜欢玩手枪,刘长合就自制了一只木头玩具手枪送给他,看他乐得手舞足蹈,自己也跟着高兴。逢年过节,他还把家里的酒拿到敬老院,让服务员给会喝酒的老人们适量斟一点,增加一下节日气氛。
他把群众装在心里,群众把他记在心上。刘长合每次来到敬老院,老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围上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喜笑颜开地拍拍他的肩,握握他的手,或者干脆抱抱他。每次入户,90岁高龄的刘奶奶都会在家门口站着等他,到家里如果不喝一口水就走那肯定不行的,老奶奶不仅会不高兴,还会张开双手把着门不让出去,像极了老人对待自己的孩子。
无私奉献,真情付出,刘长合,这位最基层的爱心救助协会会长,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名基层慈善工作者的大爱情怀,唱响了一曲心系困难群众的奉献者之歌。
救助,在感动中前行
2017年5月,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协会成立以来,有力助推了该镇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党委和政府脱贫致富政策基础上,起到了积极的加强和补充作用。三年时间里,爱心救助志愿者们始终在路上,在开展救助活动中,也发生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爱心故事。
黄粱根村刘淑兰大妈今年70多岁了,她的老伴郭富元担任三十几年的村干部,一生清廉,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夫妻俩始终没翻盖过房子,一辈子都住在父亲留下的老石头房里。2017年,郭大爷先后生病住院8次,虽然花了十多万元,最后还是因医治无效不幸去世。老伴去世之后,刘大妈的日子更加难过,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他们的儿子于同一年又被诊断为淋巴癌,放化疗15次,花费医药费高达60余万元,整个家底子被掏空之后还借了不少钱。即便是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当志愿者前去救助时,淳朴的刘大妈还是很诚恳地说:先去帮助别人吧,我们的日子还能过。风格之高尚让人为之感动,也让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帮扶济困的信心。
水库中学寄读生小雨今年15岁,平时学习非常刻苦,在班里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由于父亲意外摔伤,弟弟又常年生病,家里十分困难,这个廋廋小小的女孩因此有点自卑,看到陌生人几乎不敢抬头说话。小雨妈妈说,小雨知道家里条件不好,理解父母的难处,平常从不乱花一分钱,她唯一的花销就是置办女孩子生理期的必要用品和一本心仪已久的课外书籍,可想而知小雨是怎样精打细算,怎样节俭。
石洞子村刘福礼老人今年70多岁,身患尿毒症,每隔三天就需要到医院透析一次。因为冯家峪镇距离县城较远,一来一回近200华里,就医十分不便。为了方便父亲就医,生活本来就很拮据的儿子,还是在区中医院附近为父母租了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车库。志愿者们上门开展救助活动时,发现他们家当天就是清水煮的面条,大妈特意给大爷煮了一个鸡蛋作为病号的特殊待遇。当时,大妈剥了皮把鸡蛋放进大爷碗里,大爷不肯吃又夹进大妈碗里,两个人你推我让,让人看着心酸,也充满了暖意。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不管是因病返贫,还是因残致贫,他们的家里都充满了父慈子孝,身上都洋溢着力量,这份爱让人感动,这份力量给人鼓舞。很多志愿者都说,困难群众的存在就是我们爱心救助协会存在的意义,只要还有一个人贫困,我们的救助就不会停止,我们就会始终奔波在慈善公益的路上。
大山深处开满慈善花
冯家峪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区西北部大山深处,距密云城区近百华里,北邻河北省滦平县,东与不老屯镇交界,南临密云水库,西与怀柔区和石城镇接壤,白马关河流经全镇。全镇面积214.71平方公里,辖18个村,106个自然村,4779户9105口人,其中低保户263户416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今日中国,虽然在生活、医疗、住房等全方位救助体系建设方面已日趋完善,但仍有一部分群众因不符合刚性条件,游离于救助政策之外,或因病开支过大,所受救助不足以脱贫解困。为更好发挥公益慈善力量对困难对象精准帮扶,减轻困难群众负担,切实起到慈善救助的重要补充作用。2017年5月4日,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几年来,在密云区慈善协会和密云区民政局的指导下,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广泛募集慈善资金,实施爱心救助,成立三年多来,协会始终秉承人道主义精神,扶危济困,为弱势群体解决困难,扎实开展救助项目,精准推进扶贫工作,有效发挥了慈善事业同舟共济、拾遗补缺的“初心”。
建立规章制度 实施规范管理
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本着精干、务实、高效的原则,协会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切实加强对捐赠款物的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收支情况,做到管理公开、透明,使用公平、公正,程序规范、合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捐赠人的监督。建立和完善了全面的内部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和《理事会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在接收每笔善款时,按区财政局要求,开具统一正规捐赠发票。接到每个救助申请,都逐一入户,了解申请人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在开展每笔捐赠和救助项目时,将救助名称、金额等内容在村公示栏进行公示,确实做到每一笔善款的接收、救助都严格按总会要求规范管理运作。每季度公开一次捐赠的接收和救助情况,确保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切实做到取信于社会,取信于公众,操作规范有序,增强了慈善的公信力。
拓宽募捐渠道 增强救助实力
积极调动和吸收社会资源,鼓励单位和个人自愿捐赠善款。注重发动企业家和社会名人参与慈善捐赠,并适时进行宣传报道,为表现突出的“北京化成公益基金会”“中奥建设集团”等爱心组织、企业和个人赠送“慈善光荣 奉献可敬”的锦旗或牌匾,形成支持慈善光荣、参与慈善高尚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积极培育和宣传慈善先进典型,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截至到目前,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协会共接收捐赠资金287笔,3000余万元;接收捐赠物资价值约为78万元,救助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链接社会资源 寻求多方支持
协会与北京市密云区玖爱救助协会签订了帮扶协议,对符合该协会救助范畴内的3名救助对象予以救助2.3万元。9位爱心人士对冯家峪镇7名困难学生予以结对帮扶,每月为每名孩子提供400元生活费。北京智爱团队,对冯家峪镇就读水库中学困难家庭的12名中学生,开展了救助活动。北京市住房公积金密云党支部开展慈善党员活动,党员自发捐款,走访慰问了困难家庭7户。密云世济医院与西苍峪村结成帮扶结对单位,在困难救助、医疗救助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争取市慈善协会、区慈善协会的大力支持,申报救助项目,推动了慈善组织之间的资源整合,让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救助。
聚焦困难群体 突出软硬并举
一是做好“硬慈善”,在资金、物资方面给予救助。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协会主要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助学等方面开展救助活动。截至目前,资金救助416人次,救助金额近200万元,其中医疗救助占总救助的91%。物资救助1583人次,价值160余万元。对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救助资金19万元,救助物资约2万元。对河北省滦平县平坊乡对口帮扶11万元。
2018年“7.16”洪涝灾害,给冯家峪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抢险救灾中爱心救助协会发挥了职能作用,接收捐赠约22万元物资,直接用于救灾。在第一时间内为受灾群众送去了米、面、油、水、毛巾、轮椅等急需生活物品,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为鼓励本镇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自2019年出台《冯家峪镇优秀学生奖励办法》后,对获得区级以上奖项的学生,对考入区、市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以及考入大学本科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奖励资金。2019年度,奖励学生35人,奖励资金14.3万元。
2020年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爱心救助协会全体人员放弃假期休息,紧急投入到接收物资、接收善款、购买防控物资、发放爱心救助等对接工作中。刘长合会长带病奉献在“疫”线,一直用自己的私家车购买拉运防控物资,由于过于劳累,检查时医生强行把他留在了医院,即使这样,他在医院仍没白天没黑夜地联系捐赠的各种事宜,感动了许多人。
二是重视“软慈善”,开展精神慰藉和心理辅导。在设计救助方案上量体裁衣,量身定做。北栅子有一空巢独居老人,因摔伤卧病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爱心救助协会就送去隔尿垫和纸尿裤,帮她整理房间,擦拭身体。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无法就医,志愿者们就联系医疗队,请医护人员下乡入户诊断。有的孩子因家庭困难产生自卑心理,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爱心协会人员就利用假期多次入户,和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其树立自信,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对于有能力改变家庭面貌的救助户,还帮助他们制定“造血型”救助方案,通过发展产业,让困难家庭找到“来钱道”,从而彻底改变了部分困难家庭的贫困面貌。
入户走访、入户救助时,爱心救助协会把贫困人员的相关信息和影像资料,及时作出总结,制成 PPT文档,通过向捐赠者和爱心人士汇报资金使用情况,使捐赠者明白善款的去向,了解困难救助户的基本情况及爱心协会的运转情况。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阳光操作,公开透明,有效提升了协会的公信度,赢得了捐赠者的信任和被救助者的信赖,成立三年来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十多面。
为更好地奉献爱心,做好慈善,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协会在2021年慈善公益工作中,进一步确定了重点公益活动项目。首先是根据镇域实际情况,紧扣“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构建和谐”这一中心,把精准救助与全镇的扶贫与脱低工作紧密结合。其次是重点对刻苦求学、孝老敬亲、见义勇为、报效祖国的典型人物开展表彰和救助活动。第三是计划在全镇18个村积极协调妇联、青年团、民兵等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冯家峪镇爱心救助志愿者服务队,广泛招募志愿者,组建巡视队、服务队、助耕队,开展经常性探访、关爱孤寡、空巢老人,适时帮助他们春耕、夏锄、秋收,为困难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让困难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