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十三五”期间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2021-01-18 10:04:23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十三五”时期,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有得住、住得好,住有所居的梦想正在实现,幸福的生活已经开启。

  “经过持续探索和不断投入,我国目前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同时在结合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住房保障手段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的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所长王微说。

  在山东,一场关于“‘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的新闻发布会正在召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发布会上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向大家介绍“十三五”时期居民住房情况时这样说道,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山东不断加强老旧小区和棚户区的改造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11月,全省累计投入205亿元,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698个,改造面积2.14亿平方米,惠及居民252万户,一大批环境杂乱、设施不全的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改造棚户区方面,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累计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55万套(户),600多万棚户区群众“出棚进楼”,改善了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改造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无疑是人民群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重点围绕难啃的“硬骨头”集中攻坚,2020年已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2016年至2019年底,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141万套,已超额完成“十三五”时期的2000万套棚改目标任务,逾4600万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一个拥有14亿庞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又以超预期的高速行驶在城镇化、现代化的道路上,也没有相似的经验可以借鉴,取得了这样的住房保障成绩堪称世界奇迹。”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这样评价。

  棚户区得到改造后,天津市宝坻区海滨街道佟家沟村村民池宝屹拿到了新居的钥匙。2019年8月1日,池宝屹家附近的8个村1660户村民,告别脏乱差的棚户区搬进了新居。“棚改前,家里5口人住在3间破旧的老房子里,冬天冷、夏天蚊蝇多,如厕困难。”池宝屹说。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的群众。城市中,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十三五”时期,几千万居民像池宝屹一样,实现了“出棚进楼”,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的网越织越密,公租房、廉租房机制并轨运行,精准保障。

  这样的变化在宁夏继续上演着,今年1月,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天成小区的刘先生家来了客人,得知亲戚已到小区门口,外出购物的刘先生用“1号社区”App为亲戚开门,请他们进屋。这样的便利,来自天成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2019年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后,天成小区先后实施了外墙保温、楼道粉刷、重新铺设排水管道、绿化亮化等工程,打造了小微公园、景观连廊。当年7月,兴庆区文化街街道办事处天成社区协调企业在该小区安装了智能人脸识别门禁、智能停车场系统。现在,业主通过“1号社区”App智慧服务平台,可实现手机远程为访客开门、报修、物业缴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完善,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特别是新市民住房问题,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