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把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
2020-12-10 20:07:1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目前,全国832个国家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剩余的贫困人口正在履行退出程序。为确保困难群体不致贫不返贫,建立健全脱贫后续帮扶机制。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开启防返贫机制,把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力争将返贫风险降到最低。

建立防返贫应急救助机制

  为实现未贫先防、近贫预警,湖北省大悟县按照每人每年70元标准,为贫困边缘人口购买“防贫保”,对因病、因灾可能致贫、返贫的边缘人口,符合条件的可按照相应比例获得赔付;河北怀安县严格落实社保“兜底”政策,利用帮扶资金、民政救助,及时进行救助扶持,发挥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兜底保障作用等。

  不久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等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如今巩固现有成果,防止贫困卷土重来成为当地的重要任务。

  近日,家住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先锋村的阿达吃雷刚从镇上的卫生院一回村,第一书记叶向东便关切地上门询问其病情和诊疗费用。“别担心,一点小病,几乎没花钱。”阿达吃雷说。

  “若是因病花销多了,马上就需要向乡镇报告,启动基金帮扶、政策兜底等方式防止返贫。”叶向东介绍道,虽然先锋村已经整村脱贫,但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

  据悉,布拖县共有上千户脱贫监测户、5000余户边缘户被纳入全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实行动态监测。布拖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沈金文表示,布拖县落实监测户、边缘户帮扶责任人,因人因户落实住房提升、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及时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产业防返贫巩固致富支柱

  脱贫要以产业作基础,如何选择合适的产业成为防返贫关键。河南镇平县发展双孢菇产业,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加收入,防止返贫;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石湾街道石湾村实施养殖、光伏发电项目,把特色扶贫产业做成了巩固脱贫的支柱……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则将目光投向了小甘薯,“种甘薯是我们村的传统,这里的土壤、水分、气候十分适宜,加工出的粉条也美味。”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说,可是,这个有特色的本土产业一直没做起来。

  据悉,2013年5月,互利村与另外4户村民牵头成立了互利村甘薯专业合作社。2018年,旗里对全村5253亩土地进行确权颁证,随后通过整合土地,村民以土地入股村办公司,发展起了产业化合作经营,实现了增收致富。

  “过去种玉米赶上好年景一亩最多也就300元,现在一亩甘薯加工成粉条能挣3000元,又打工又分红,日子越过越好。”村民李茂文沾着淀粉的脸上满是笑容。据了解,老李的妻子有旧疾,每年医疗费用就得七八千元,过去靠种玉米挣不上钱,日子过得艰难。如今,全家13亩土地入股公司,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

  目前,小甘薯已经成为互利村村民稳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产业,已有5000多亩土地入股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公司去年盈利283万元,今年预计可达350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帮助脱贫后的群众巩固脱贫成果,返贫应急救助机制解了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产业帮扶巩固了脱贫成果,这样多管齐下防止返贫,为贫困群众吃下了致富奔小康的“定心丸”。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