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推动残疾人事业现代化、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打下更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解读好、实施好残疾人事业“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外公布。其中涉及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内容多达六处5条。
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方面,《建议》提出,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建议》提出,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建议》提出,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
中国残联研究室副主任郭春宁表示:“任务非常具体,要求非常明确,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格外关心和格外关注。”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人。对于编制好残疾人事业的“十四五”规划,中国残联特别向残疾人征询了意见和建议,意见征询历时半年之久。“广大残疾人普遍提及和关心的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与‘十四五’规划中涉及的相关建议十分契合。”郭春宁表示,《建议》代表了广大残疾人的真实意愿,涵盖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确实为“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实现残疾人共奔小康目标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而贫困残疾人的如期脱贫,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据中国残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数量减少了120万,从2018年的169.8万人减至不到50万人。而取得如此成绩,与贫困残疾人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利好政策息息相关。除此之外,许多残疾人通过技能培训、公益岗位、电商平台等渠道自主创业,甚至带动更多人走上了自我脱贫道路的榜样,涌现出如开办工厂带动多名残疾人就业致富的苏州吴江“脑瘫厂长”陆鸿等残疾脱贫带头人,为加快残疾人脱贫加快了进程。
对此,郭春宁表示,许多残疾人身残志坚,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们渴望通过自立自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个人脱贫致富之后还带动周边乡亲共同脱贫,焕发着积极奋斗的蓬勃精神。“残疾人就业帮扶的根本意义,就是要让更多的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加入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行列。”
同时,贫困残疾人仍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记者了解到,尽管近年残疾人服务体系发展很快,但总量上还是不足,总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还不高,城乡和区域差异还较大。郭春宁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脱贫的贫困户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中有残疾人;未脱贫的残疾人大多数为智力、精神、肢体重度残疾人。
郭春宁强调,残疾人是容易致贫和返贫的特殊群体,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有力的社会兜底保障,能够切实稳定残疾人群体的基本民生。
指明方向谋得福祉
《建议》提出“社会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郭春宁表示,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专业化、均等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指明了方向,是实现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的“加速器”。
郭春宁补充道,《建议》中处处都讲到以人民为中心,讲到弱有所扶,这对于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环境,以便其能够更充分地融入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创造了基础条件。中国残联有关人士表示,对“十四五”规划具体实施后将为广大残疾人带来的更多利好和福祉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