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两会| 建立长效机制助推困难群众脱贫
2020-05-31 23:58:22    慈善公益报

建立长效机制助推困难群众脱贫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消费扶贫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郭诗锦)“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对此表示赞同,认为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电商拉动消费扶贫

  随着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全国各地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以电商拉动消费扶贫的方式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现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发展农村电商,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有利于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加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电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说,通过技术、金融、物流、销售等数字化赋能贫困地区产业,是一种“造血式”扶贫,可以挖掘贫困地区发展潜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他建议,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贫困地区的电商企业完善供应链,为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带来新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表示,今年湖南省农业部门将从抓好扶贫主导产业、深化“千企帮村、万企联户”活动、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等三方面着手,抓好产业扶贫。通过开展扶贫效果“回头看”,全力推进“一县一特”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的利益连接机制,努力做到让每一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帮扶,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够加入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每个贫困户都真正的融入到产业发展当中去。

消费扶贫要具备可持续性

  要想消费扶贫实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有为”,需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打通消费、流通、生产各环节的“瓶颈”,让消费扶贫更有质量,真正可持续。

  “我到贵州威宁县的第一天,就面临着11300吨马铃薯的销售问题,副县长告诉我,如果短期内找不到销路,马铃薯就会大批烂掉。在威宁的头三天,我们发动了300多员工帮助销售马铃薯。”全国政协委员,千喜鹤、禧云国际董事长刘延云在参与消费扶贫实践中发现,这种“应急式”的消费扶贫只是一个缩影,这一现象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消费扶贫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行政力量和公益机制的推动,依赖于中间动力的牵线搭桥,直接基于消费者的内生动力不足。

  刘延云建议,要改善和提升贫困地区生产供给能力,从源头上夯实消费扶贫基础;要补齐贫困地区消费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短板,深化消费扶贫产品的供应链能力,确保运得出、卖得出;要深化消费扶贫产品的市场能力,引导和推动电商平台与有产业基础的贫困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将当地农产品加入到全国消费者的日常购买清单中,消除市场壁垒,变“扶贫产品”为“生活必需品”,激发源自于消费侧的内生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提出建议,要引导和推动电商平台与有产业基础的贫困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以市场需求和电商平台的专业能力为基础,将当地特色农产品迅速加入全国消费者的“日常购买清单”,升级为“国民消费产品”,迅速消除市场壁垒,深化消费扶贫产品的市场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建议,设立国家农产品电商创业培训百亿基金,以引导更多农村能人、返乡务工人员、农村大学生接受电商创业培训,鼓励其自主创业,补齐农产品上行的关键短板,实质推动城乡经济复苏。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