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为公共卫生安全添筹码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智慧社区建设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张迎迎)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日前,全国两会顺利召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4次谈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面对疫情防控的任务,打造智慧社区,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保障社区公共卫生安全成为今年“两会”的关注热点。
人工智能助力社区疫情防控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是检验科技效果的试金石,在过去3个多月抗疫中,智慧社区建设对防控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对此深有感触,并分享了一个中国基层社区的科技抗疫小故事。
“疫情期间,只靠人工测温、手工填表、物理隔离,显然是不行的。” 刘伟说,今年2月,广东一个7万人的超大型社区建立了智慧社区防护平台,前端应用智能摄像机、智能通道等,通过远距离测温、人脸识别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后台通过AI大数据管理小区人员,将管理人力减少了一半,至今没有一例确诊病例,人工智能使得社区防控更加精准智慧。
其实不仅是疫情防控,人工智能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我生活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一小时生活圈已经通过智能化轨道交通成为现实。全球首个智能车站已经在广州正式应用,而且90%都是国产化。”刘伟说,以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数字化建设促社区治理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加快了全国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进程。拥有智慧化手段的物业企业,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物业服务”的创新服务模式,在查找密切接触者阻断人传人、隔离期间远程问诊医疗、无接触居家生活服务等方面,凸显了明显优势。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针对当前城镇基层治理存在的网络不健全、不通畅等问题,建议构建基于智慧物业的城镇数字化新型基层治理平台。为了支持物业行业智慧化转型和行业升级,杨铿代表提出了多条具体建议,如出台相关规定和扶植政策、加大对物业服务公共职能的政府投入、鼓励智慧化程度较高的物业领军企业进行上下游拓展、支持行业的整合重组,将头部企业优秀的物业管理标准、智慧物业科技手段,注入被兼并的中小物业公司,以利于智慧化基层治理网络的均衡铺设和快速应用等。
另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正荣集团董事局主席欧宗荣携《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案》参会。欧宗荣建议,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现代智慧社区”,政府部门可加大对社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治理的财政投入力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强化社区物业管理物防、技防、人防建设,推进社区治理各方主体数据共享,打造“智慧社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促进基层社会现代化。
新物流打造群众智慧生活圈
此次疫情对物流、社区建设催生出新需求,也给社会与相关企业带来了新课题与新机遇。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专门准备了关于打造新物流与智慧社区的多个建议。
针对消费者对“最后100米”的物流新要求,张近东建议,加大绿色货运配送及新能源车辆的支持力度,并打造城区货车通行信息化、智能化和高效率的新能源轻卡货车专用导航平台,全面提升到家服务效率和质量。当前已有行业龙头企业推进物流无人化,建议给予无人车配送局部公共道路通行路权,并尽快制定无人车配送保险和车辆检验的政策和法规,加快推动“最后100米”无人配送常态化运营。
智慧社区是未来城市生活的基础圈。张近东建议,未来要通过政企合作降本增效,建立统一标准和平台,将社区建设成为政务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环境宜居的社区生活新业态,同时加速完善智慧生活配套服务,打造真正的互联生活。
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任务依然艰巨。打造智慧社区,扎实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协同科技创新工程,可以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战“疫”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