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钟伟 通讯员 胡运森)初夏的眉县,勃勃生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陕西眉县18岁中学生只身援鄂抗疫志愿者朱如归的故事感动了全国。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号召全省52万慈善志愿者,要以朱如归为榜样,学习他崇高境界与大爱情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公益者队伍。目前,一个学习朱如归战疫情事迹的热潮已在陕西掀起。
5月14日,《慈善公益报》记者随同吴前进前往眉县看望慰问,见到了这位爱心小英雄朱如归。
朱如归是宝鸡眉县职教中心二年级学生,疫情期间被钟南山院士逆行赴武汉的行为所感动,大年初一,他瞒着家人独自前往湖北支援,在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做起了志愿者,负责打扫、送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年轻人的勇气与担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他的援鄂事迹相继被《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1月25日,大年初一,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着神州大地,手机里不断刷新的疫情新闻让朱如归心绪难安。两张图片让他印象最深:一张是84岁的钟南山赶赴湖北在高铁上小憩,一张是疫情下的中国地图,大多数省份已被染成“红色”。朱如归觉得血液都聚集在了眉心,他当即作出决定:要到湖北去!
然而,一通电话打到武汉同济医院、金银潭医院、协和医院……他却被一一婉拒。“不就是嫌我小嘛,我自己去!”没路费,他借遍同学;没独自出过远门,他研究“征程”;没准备,几件旧衣裤被塞进旅行箱;母亲朱伟红怕他瞎跑扣下他身份证,但扣不住他“先斩后奏”的心……
金蝉脱壳。除夕夜,团圆饭桌上他嘻嘻哈哈,却连夜写下志愿书。大清早,把行李箱悄悄藏在后门,从前门出去,再绕回后门,提起旅行箱就跑。
坐汽车去蔡家坡,再坐火车到西安,直奔河南信阳。大年初二清晨9点到达信阳,打车出城到达107国道,他却走不了,原因很简单,车流都是驶离湖北。
已经下午了,漫天雪花飘落,朱如归不知所措。望着“距湖北孝昌134公里”的指示牌,他迈开大步,拖着行李箱一头扎进风雪之中。
一行脚印,两行轮迹,朱如归一路向南。走一阵,歇一阵,每到一地交管卡口,获悉事由的工作人员都劝他返程,但朱如归一一婉拒。
鞋底磨穿,蓬头垢面,旅行箱缺了一个轮子……朱如归足足走了48小时,大年初四上午11时许,他敲响定点医院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院办的房门。当时这里确诊的新冠患者高达40余例,缺人、缺床、缺物资,院方领导表态“立即安排”。
一盒米饭,小青菜、肉末米粉、调豆皮三个小菜被朱如归吃得精光,下午就来到后勤处卸车。
但是,他不甘心,因为“要支援就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傍晚,他拦住护理部副主任汤晓燕软磨硬泡:“您看,我大老远来了,您得成全我不是?”
就这样,从大年初一出门,坐汽车、倒火车,甚至徒步“逆行”近百公里,大年初四,这个18岁的少年终于到达千里之外的湖北。在此后的59天里,他带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与湖北人民共同奋战。
“疫情不退我不退”
他终于获批进入隔离病区工作。隔离病区里,这场“战斗”的残酷超出了朱如归的想象。如果说送餐、清理餐盒、翻身、端尿等等还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但内心的恐惧、确诊病人脸上的焦虑却是这个大男孩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朱如归尝试改变这里的气氛。除了严格工作,他开始走遍各个床位去“卖萌”,只为博得大家开心一乐。
一位姓黄的叔叔,每天开始多吃多喝,只为“有力气和病毒打一仗”。
一名20多岁的叶姓小伙,一开始拒不配合治疗,但朱如归找到了与他同是球迷的共同点,聊开心的事。
70多岁的重症患者吴奶奶,每天挣扎着张开嘴,朱如归小心地捣碎药丸,和着葡萄糖用针管把药液慢慢推送进她的口中……
实际上,重压面前,每当静下心,这个大男孩无比想念千里之外的父母。
离开眉县时,他狠心在手机里拉黑父母,抵达孝昌后,他向班主任王静说了实话。然而,当母亲朱伟红打来电话时,他却不敢接。
生命有时如此脆弱,病重的吴奶奶还是走了,坐在楼梯拐角,朱如归泪如泉涌。
然而,他同时也在见证着一个个好消息。更充足的物资来了,重庆援鄂队来了,黄叔叔、叶大哥……更多的确诊病人在好转甚至康复。
在战“疫”最前线工作25天后,朱如归又主动转入感染科工作。院方劝他休整,他却说:“还没到退的时候呢!”
“疫情不退我不退”,没有休息一天的朱如归又在新岗位上忙起来了。然而,这次他却被迫“退”了一次。在一次送餐时他的口罩不慎松脱,护士长胡芳一把把他拉到身后,推搡出病室,那一次,他距离确诊患者不过2米!
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身穿厚厚的防护衣,累了,他靠着板房歇歇;渴了,他咽口唾沫;最难是小便,只能夹着腿一忍再忍……下班后,他一仰脖能喝下一瓶矿泉水。
“我的梦想是参军”
孝昌县疫情缓解了,朱如归进酒店隔离休整。3月4日,微信群里的一条消息“呼吸内科最后一位患者出院,清零了!”
作为孝昌县定点医院年龄最小,而且是唯一从外地赶来的志愿者,当地媒体报道了他。
在孝昌的59天里,朱如归瘦了15斤,当地人也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临行前,有人请他明年再来一起旅游,有人送来孝感麻糖、米酒,已经康复的一个阿姨拉着他的手打趣:“别走了,留下来给我当女婿”。
回到眉县,14天隔离期满,家乡人用红被面迎接了这位小英雄。如今他又回到教室学习了,同时来看望慰问他的人越来越多,媒体采访的记者也络绎不绝。朱如归的妈妈说他是个好孩子,能吃苦,很勤快,也很孝顺;同学说他是好伙伴,有才艺,也乐于帮助别人;班主任说他是好学生,有爱心,积极向上,从湖北回来后比以前成熟多了。记者问他的梦想是什么?朱如归回答的是“参军”。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