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后疫情”阶段特殊群体心理健康
——江苏苏州市出版系列“口袋书”《抗击新冠疫情心理健康服务手册》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 通讯员 彭小丽)日前,由苏州市慈善总会倡议,苏州市卫健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指导,苏州市心理学会和市心理健康协会等机构组织专业人员编写的五本一套“口袋书”《抗击新冠疫情心理健康服务手册》经古吴轩出版社内部出版,作为专业读物赠送给江苏省苏州各界相关单位。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抗击新冠疫情心理健康服务手册》的出版,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健康工作,强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强心理疏导、支持和干预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市委常委会议上所作“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要把加强心理引导作为开学第一课重点内容之一”的具体指示。主要针对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复工复产人员、复学学生等5大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干预与疏导。
抗击疫情期间,苏州市的心理、医疗、教育、公安以及企业社区等方面的专业研究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收到了积极效果与良好的社会口碑。
进入“后疫情”阶段,苏州市的主要任务是继续保持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促进生产与生活秩序加速恢复正常。
该系列“口袋书”中,《医务人员心理防护手册》主要针对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从组织管理、心理自助,医疗救援中的心理技巧、心理防护、自助技巧和药物使用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正确心理疏导。
《社区工作者心理防护20问》从社区工作挑战、心理问题识别、自我心理照护、合作共赢心理等方面,倡导社区工作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警务人员心理防护手册》针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警务人员,从情绪把控、工作安排、人际关系、健康管理、工具使用等方面,以案例形式提供了诸多精神减压方式方法。
《中小学生心理调适20问》从各方关系、学习实践、情绪管理、人生经历等方面,对所遇到的突出问题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与指引。
《员工心理关爱20问》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工作和家庭等方面,针对员工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疏导和干预。
目前,该系列“口袋书”已通过苏州市卫健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和市民政局对相关人员进行分发。下一步,苏州市慈善总会还将支持设立心理热线,联合报社、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平台,通过媒体宣传、视频课程和知识讲座等方式,加强“后疫情”阶段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