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村的很多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导致农民的瓜果蔬菜滞销,农民收入受到影响。同时,部分农畜产品受疫情期间交通运输的影响也很难运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多渠道促进产销对接,重点动员行业协会、批发市场、大型电商、龙头企业等开展应急促销,哪里出现卖难,就解决哪里的问题。
截至3月10日,农业农村部共推动销售了85万吨农产品,南方柑橘类水果卖难得到明显缓解。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在3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效机制建设来看,要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就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工程;促进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与产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建立长效稳定的购销关系;搭建常态化的产销对接平台,常年进行交易促销。
此外,疫情发生以来,农业农村部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10部热线电话来回应群众的诉求,疏通各种堵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这带动了整个农业农村系统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问题反映通道,成为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途径。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自热线电话开通以来社会反响热烈,每天电话不断,最多的一天有200多个。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有三类:一是“菜篮子”产品生产问题。主要是用工难、用工贵。二是交通受阻、物流不畅问题。现在交通主动脉是畅通了,但是村镇道路“微循环”还不够通畅。三是一些市场主体复工复产难,主要是资金成本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对群众来电反映的问题,农业农村部每天进行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及时分门别类移交有关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予以解决,并且跟踪办理结果。
内蒙古兴安盟的一位牧民,家里有500多只怀孕的羊待产,需要转到自家牧场,但在疫情期间,旗和旗之间的道路没有打通。农业农村部接到求助电话后,很快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和兴安盟农牧局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并督促当地公安交警、交通运输、镇政府、村委会及时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兴安盟农牧局举一反三,根据这些线索,把当地42户农牧民3.7万只羊的类似问题“一揽子”解决了。
热线电话的设立,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工作效能的提高,特别是运用了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这是疫情防控期间工作上的一个明显变化。农业农村部官网还专门开辟了“抗击疫情产销对接”专区,对数据频道进行了改版升级,上线运行了农业农村应对疫情数据服务平台,并且创新运用电子办公、网上审批、在线服务、远程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据唐珂介绍,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对于扶持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作用很大。贫困地区之所以容易出现滞销卖难,究其根源是因为设施不足、物流不畅、运距较远、成本较高,还有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针对这些问题,农业农村部将聚焦贫困地区的需求,通过产地市场建设、市场信息服务、农业品牌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电商培育和产销对接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和倾斜力度。
记者了解到,2018年开始,农业农村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产品的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涵盖了800多个贫困县,当年就成交190亿。2019年,农业农村部组织了10场“面对面”的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成交150亿元。今年,农业农村部还会把贫困地区产销对接作为重点,继续把农产品运出去,销售好。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