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的爱心与坚守
——江苏民政康复医院疫情期间坚持慈善援助药品发放工作纪实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杰)江苏民政康复医院是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在南京地区的唯一发放点,康复医院药剂科承担着治疗14种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援助药品发放工作,该项工作至今已开展7年。今年的药品发放工作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连日来,在江苏省慈善总会的统筹安排下,民政康复医院药剂科主动担当,恪尽职守,在保证患者、家属与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按时向省内外贫困癌症患者发放慈善援助药品,没有因疫情影响与耽误患者的用药,真正诠释了“医者仁心”。
陈邬萌:奔跑着的阳光男孩
“这是您的药,请收好。”这个对患者百般叮嘱的人叫陈邬萌,是民政康复医院药剂科一名普通发药员,一个“90后”阳光大男孩。因为他总是面带微笑服务每一位患者,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解领药程序,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萌”。每周一至周四早上8:30,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发药点,向已获得认定的省内贫困癌症患者发放慈善药品,从来没有间断过。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项原本寻常的工作变得非比寻常,格外困难。一方面,癌症患者的“救命药”必须及时发放;另一方面,医院要执行封闭式管理,患者无法进入院区。
“怎么办?慈善药品发还是不发?”“怎么样才能既可以发药,又能保护医院和患者的安全?”……药剂科第一时间向医院领导进行了汇报。经过院领导研究,决定克服困难,发扬“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宗旨,将发药点临时安排在医院门口,给急需领药的患者发放药品。得知这一决定,陈邬萌不仅没有丝毫畏惧心理,还早早地安排好发药当天的防护措施和工作流程。很多冷链药品储存在冰柜里,他就一边登记患者的领药信息,一边以最快速度跑到药房取药,再跑回医院门口将药交给患者。一天下来,这样来来回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但他一句怨言都没有。面对一些不太配合的患者,他还要耐心地安抚,嘱咐他们戴好口罩,拉长间隔排队。
一个来自泰州的患者家属带了土特产给陈邬萌,她说:“这个小伙子态度特别好,非常有耐心。记得第一次来领药,他为了帮助我在网上注册,加班到很晚,这点土特产是我的一点心意,一定要收下。”陈邬萌婉拒道:“这是我的职责,您把东西带回去,您的心意我领了。”
陈邬萌总是这样对待患者,因为他知道领药台就是一个窗口,代表了民政康复医院与医务工作者的形象。这里是他的工作岗位,是守护癌症患者生命的前哨,也是疫情时期一个特殊的战斗堡垒。
许亦鸣:老当益壮的坚守者
“为了能让患者提前一至二天收到药品,我们基本是自己打包,及时联系快递。这是一份既细致又繁琐的工作,这段时间科室全员每天12小时满负荷运转。”许亦鸣介绍说。她是民政康复医院药剂科的返聘主任,自退休后一直在药剂科工作,也是最早接触慈善药品发放工作的老行家。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院考虑到外地患者出行不便,采取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办法,向江苏省慈善总会专报《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期间慈善发药工作的请示》,经省慈善总会请示中华慈善总会项目部后,决定暂停常温药品的现场发药工作,改为快递寄送方式。
为确保所有患者能及时收到快递药品,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主动给患者建立领药微信群,由药剂科人员负责解答患者寄送过程中的问题。为此,药剂科全员上岗、协同作战,每天除了寄送药品,接听热线电话,还利用休息时间在微信群一一解答患者们的提问。
在许亦鸣的领药微信群里,全是患者拿到药品后发来的感激话语。她笑着说:“虽然不能到抗疫一线,但我们也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尽管疲劳但很值得。”
据江苏民政康复医院副院长沙莎介绍,自2月3日至今,医院共为518位患者发放药品917盒,价值人民币1200万元。医院增派多名工作人员来协助药剂科发放药品,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还有很多像许亦鸣、陈邬萌一样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他们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用真情诠释着责任与情怀,用行动践行着誓言与初心,用忠诚与担当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