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用区块链思维保障农民工工资
2020-01-12 11:40:2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为了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期支付,我国修改民事诉讼法,为农民工依法提起诉讼保障自己合法权益开辟绿色通道;我国刑法明确了恶意欠薪罪,惩治恶意欠薪不法分子……这些都为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到位擎起的法律利剑。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之前诸多侧重于事后追回或惩戒的法条不同的是,《条例》规定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前防范,并运用了区块链思维,建立了部门协同、联防联治的机制。《条例》将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条例》围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中的不同环节,充分发挥行政、司法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部门协同、联防联治的机制。

      “从《条例》的内容来看,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原所长、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乔新生教授认为,该规定改变了传统的合同管理制度,把合同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变成一个系统性法律问题,从而有效防止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者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导致农民工工资得不到及时地清偿。可以说,国务院条例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区块链思维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据介绍,合同思维强调的是当事人自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封闭性。而区块链思维则是一种生态概念,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法律关系主体相互监督,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工的工资按期支付。

      “该《条例》充分体现出区块链思维的优越性。”乔新生表示,开户银行、施工总承包单位、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以及承包单位、农民工之间形成一种特殊信息共享机制,所有信息实现共享,只要开户银行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出现异常,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施工总承包单位均可及时了解情况,这对于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领域施工分包单位不会拖欠农民工工资,《条例》明确规定,分包单位负责考核农民工工作量并且编制工资支付表,经农民工本人签字确认后,与当月工程进度等情况一并交给施工总承包单位。这实际上是把工程进度、农民工的工作量以及工资支付表看作是一个系统,形成完整的区块链,任何一端出现异常情况,都会立即反映出来。这对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利用区块链思维保障农民工工资早有成功实践。2019年,河北省雄安新区就利用区链块+人脸识别等技术为保障农民工利益上了“双保险”。雄安新区正在使用的区块链资金管理平台,依靠银行拨付信息上链,工资发放情况在链上全程留痕。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区块链负责人杨威告诉记者,对农民工劳务工资的拨付情况进行监管,就是区块链资金管理平台的一项重要内容。工资拨付时间、金额以及拨付情况在平台上一目了然。“如果每月15日下午有用人单位没有拨付工资,我们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就可以自动触发代付机制,实现农民工工资无感支付保障。”

      此外,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凌霄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由来已久,却久治不愈。虽然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于工资拖欠行为均有明确规定,但本次《条例》出台更加聚焦农民工工资问题,并且强化了从政府部门、工会团队,再到用人单位全方位、多角度的防护措施。且此次对于拖欠工资主体的惩罚力度更强,除了支付工资外,还要接受5-10万的罚款处罚,针对建筑单位还有可能限制其承接新工程、降低资质甚至吊销资质。这些强有力的行政处罚手段将更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农民工权益。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