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善”的种子植入孩子心中
——佛山市慈善会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侧记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当老师问:“如果你成为了富翁,你会用多少钱去做慈善?”孩子们用天真的童音回答道:“所有钱”。尽管这个回答略显稚嫩,却也代表了“善”的种子正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这是日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潭村小学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善爱同行暖佛山”活动中的一个场景。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2019年11月25日,佛山市正式启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自2019年12月4日开始,活动陆续走进禅城区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南海区城南小学等8所学校。佛山市慈善会秘书长任海介绍,“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华慈善总会于2012年启动,并联合各地慈善会、政府部门共同实施的祠山文化普及项目,通过赠送《慈善读本》、举行慈善口号征集活动和慈善人物故事分享等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慈善、了解慈善。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未来一定能一起促进佛山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活动中,佛山市慈善会向各学校赠送了《慈善读本》,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慈善读本》了解更多慈善知识,从而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践行“善”,让生活更加美好。据了解,《慈善读本》主要分为“爱心之歌”“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童话”“爱心剧场”“爱心行动”等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向孩子介绍爱心,传递慈善理念。“我看了读本之后觉得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通过读本,孩子知道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慈善故事,会更加热爱这片他们长大的土地。”学生家长谭女士说。
陈村镇潭村小学校长刘广平表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孩子开展慈善教育活动,在其幼小的心田里种下爱的种子,让“善”真正扎根于孩子的心中,对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慈善文化根基深厚,佛山人历来具有行善积德、帮扶襄助的传统美德。据介绍,佛山市慈善会自2015年就开始试行慈善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曾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举办了慈善手语教育、寻访慈善旧地、公益小创客大赛等多形式活动。
佛山市慈善会品牌策划部部长邹妙玲表示,希望慈善的种子能够通过“慈善文化进校园”这种形式让更多孩子深切感受到佛山慈善文化的魅力,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慈善的美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丰富,从而带动社会上更多人关注慈善,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佛山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木全指出,慈善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希望老师们将公益慈善理念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爱心的种子,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同时,家长要多关注慈善,积极为孩子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慈善文化氛围,让孩子能深切感受佛山慈善文化的魅力,培养慈善家庭,传播慈善文化。最后,期待小朋友们认真学习了解慈善,积极关心他人,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做好事,做好人,并带动爸爸妈妈等家里亲人共同关注慈善,支持慈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据了解,截至目前,佛山市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在各区开展了7场活动,活动累积直接受益人数达2500人,间接受益人数达15000人,极大推广了公益慈善精神,传播了社会正能量,社会反响良好。不少参与活动的学校都期望今后可以继续合作举行慈善文化推广相关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爱心种子,未来为佛山乐善之城的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