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慈善助力脱贫攻坚 理论实践经验纵谈
2020-01-05 17:11:2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 综合报道 编者按:

       2019年12月31日,首届“中华慈善论坛”于陕西省西安市举行。论坛旨在交流与分享慈善实践经验,研究探讨慈善理论课题,共同谋划新时期慈善工作的思路及对策,致力于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向纵深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具体实践和顶层设计。
      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汤敏、李荣杰、郁建兴、于建伟、陈国庆等就“慈善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分别发表演讲,和与会者分享了慈善行业的最新实践与研究成果。本报择其精要辑录于此,以飨读者。





汤 敏:
联合起来  公益才能干大事
 
2b1.jpg

      中国公益机构目前的发展困境是什么?是三大不足:资源不足、能力不足和影响力不足。
      “木桶理论”是一个流传广远的理论概念。传统的说法是,一只木桶的容水量是由它最短的一块板决定的,这又称为“短板效应”。根据传统的木桶理论,如果你的机构在某些领域有薄弱环节,或你个人的知识或能力有不足的话,就要想办法把这个短板做长。借用传统的木桶理论,我想建立一个“公益新木桶理论”。
      如何才能让公益新木桶理论或集合影响力发挥作用?简单地说,一是需要大规模,特别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二是要在一个或数个骨干机构精心协调下,一堆长板才能形成一个大木桶,好的协调机构与协调人很重要;三是项目要有顶层设计,多个机构参与要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分工合作,项目设计要有包容性,能把各参与者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四是要有同一个评估指标来评估该木桶的实践效果。中国需要,也有可能形成更多的这样公益“木桶”来解决大量的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有了这些“木桶”,公益机构就可以参与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不仅是在边缘上拾遗补缺。有了这些“木桶”,起步较晚中国的公益就可能跟我们的高铁一样,后来居上,走到世界的最前列。





郁建兴:
普惠金融与社会治理创新
2b2.jpg

      消除贫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实现减贫的战略必须根据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情,考虑到人民的需要。贫困人群缺少的往往不是物质,而是选择的机会。相应地,减贫不单只是物质帮扶,更重要的是实现人们行动能力和选择的自由。好的减贫手段不仅实现经济目标,也可以作为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等、靠、要”的输血式扶贫导致落后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治标不治本;而治本之策在于“造血”,提升民众行动能力(技能),赋予其创业的能力。
      扶贫最重要的是识别致贫原因,通过机制创新,创造一个匹配供方和需方、自发运行的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和谐社会的场景是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说,贫富分化都是影响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公民权,如穆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编者注)的乡村小额信贷银行作为有效破除贫困的第三条道路,其对和谐社会的贡献正在于此。
      “格莱珉银行”用社会治理的机制设计证明,只要互信、识别、评估、监督机制设计可取,穷人甚至比富人值得信赖。“穷人的信用丝毫都不比富人差,他们努力地工作,诚实地还贷。”(尤努斯语)这是对社会贫富偏见的有力回应,是对人人平等而有尊严的有力证明。“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者每周都能开例会商议,这种市场和社会治理的结合机制,或将对建设高信任度的社会具有世界性启示意义。





李荣杰: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慈善助力脱贫攻坚
2b3.jpg

      党的十九大和《慈善法》将慈善事业纳入国家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体系,开辟了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时代。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是行善内容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精神救助和社会治理相结合转变;二是慈善募集的变化,从过去的单一化发展为慈善资源动员的多元化、多样化和科技化;三是行善主体的变化,从过去少数人的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发展。围绕这些变化,陕西省慈善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民政工作、慈善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增强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将扶贫济困作为慈善事业的中心任务,整合汇聚慈善资源,凝心聚力做好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陕西省慈善协会广泛深入开展了中小学慈善教育工程、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等八大工程;积极以现代慈善理念,不断推进项目与募集创新,推行“全员工作制”,在项目、募集、网络等各方面实行“项目为王、品牌为上”、部门有责、人人参与;实施设施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十大慈善扶贫项目,以及脱贫攻坚合力团行动。
      陕西省慈善协会以互联网为驱动,不断开辟社会扶贫新局面。一是推广运行社会扶贫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网络在全省的推广运行工作;二是发动社会各界献爱心网上众筹善款。在2019年度腾讯“99公益日”活动中,共发起项目726个,省内外120万爱心网民参与捐赠,三天网上筹款1.19亿元,全年网上筹款1.73亿元。截至目前,陕西省慈善协会已累计募集善款物50.1亿元,实施项目1.4万多个,帮扶贫困人口逾千万人次,成为陕西省社会扶贫力量的主力军。
      志愿者队伍是慈善事业的活力和骨干。陕西省慈善协会于2012年成立志愿者分会(总队),提出创建一流队伍、一流活动、一流业绩的发展目标。目前,省直属慈善志愿者团队发展到275支、3.32万人,全省慈善志愿者发展到50.05万人。
      发展慈善实业,是增强慈善组织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陕西省慈善协会于2014年成立“陕西慈善发展与国际交流中心”,首先实施了“爱为宝”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年处理2500吨废旧衣物生产线,放置“爱为宝”回收箱5239个,全省已累计回收衣物9716吨,经分拣消毒处理用于救助的衣物达到20余万件,取得了扶贫与环保的双项成绩。






陈国庆:
新时代大慈善的六大向度
2b4.jpg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即将实现,新时代大慈善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正发生巨大变革。在此划时代历史机遇期,慈善组织和慈善人的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出现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完全可以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大有作为。展望慈善事业发展前景,在我的认识上,新时代大慈善将出现至少六个方面的新业态,即所谓六大向度:
      第一,《慈善法》颁布并实施已三年有余,中国慈善事业发生历史性巨变。慈善组织尤其是省市县区慈善会得到松绑和规范,必将最终实现其自身的正规化、职业化和专业化。
      第二,慈善事业主体完成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实现慈善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发展。这个属性是新时代大慈善所赋予的。因为慈善事业包含的传统慈善和现代慈善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第三,大慈善之“大”,还表现在慈善事业不仅是募集款物并送达到困难人群手中,而且是从宣传发动到形成社会良性循环的多个环节和多条路径的系统性工程。
      第四,大慈善要实现慈善与政府和其他相关方面的互补、对接与协调,实现社会各界的跨界大联合。这是由现代慈善事业的性质决定的。
      第五,现代慈善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是一种信仰选择。慈善信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念,慈善行为和慈善志愿服务,正在变为人们的日常行为。
      第六,慈善学作为一门学科,将于今年内逐步建构完成,慈善理念将发生因时性变化,慈善理论体系与框架将逐渐搭建完成,慈善学将作为一个专业和学科进入高等学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于建伟:
服务农村老人 助力脱贫攻坚
2b5.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公益慈善组织作为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要不忘初心使命,把更多精力放在农村,把更多资源投向农村。一要加快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要加大对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付力度,稳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水平。三要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做好扶贫开发、农村养老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四要立足农村聚居生活传统习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以需求导向、科技助力、系统谋划、合力推进为总体思路,在农村建设了“乐龄陪伴老年之家”项目,组建敬老志愿者队伍,建立远程服务系统,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心理关爱、学习教育、法律援助、安全防护等服务。促进发展社会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目前已赴河南、甘肃、福建、江西、辽宁、山东等省开展实地调研,以建立互助养老网点。


 


责任编辑:csgyb2